加强养殖用地规划。要对肉牛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应为发展养殖业预留用地空间,合理规划使用土地,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采取集中处理畜禽粪污的模式解决牛粪污染问题。对过去没有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肉牛养殖场,要会同环保、财政等部门,采取企业负责,政府扶持的办法逐步改造。此外,还要研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集中处理机制,把粪污转化为沼气、燃料、有机肥等再生资源,完成废物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灵活运用封山禁牧政策,在适宜的地方建立母牛活动场所,推行母牛“托养”方式。推广桦甸经验,通过采取村委会与林业部门协商以村规民约形式划定区域,确定专人管理牛群。这样不仅使母牛通过放牧运动提高繁殖成活率,而且使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从事肉牛养殖。
将育肥牛保险纳入养殖业保险范畴。养殖业保险作为降低养殖风险的重要惠农措施,在全市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育肥牛保险,既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安全保障,又可用保单抵押贷款,破解融资难题。
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努力破解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支持有资金实力、有带动能力的企业,组建肉牛产业专业担保公司。论证组建市级肉牛产业融资金融平台,探索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拓宽担保领域和范围,争取银行把肉牛产业开发作为投资重点。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要充分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力量。各级畜牧技术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深入一线技术指导,解决基层技术服务乏力的局面。要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培养、引进肉牛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层次培训,提高肉牛畜牧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