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普洱茶而走红的山寨
发布时间 2015-01-18 浏览 24632 次
着布朗话的轻言细语,慢慢睡着了。

  六点多,天刚亮,阿妈第一个起床,点燃火塘做早饭。穿着筒裙的大姐们骑上摩托车,纷纷上山采茶。阳光下,三千多亩茂密如丛林的古茶山,紧挨寨子向大山的四面延伸,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壮观得令人震撼。走进茶园,在茶树间穿行。主干碗口粗,三四米高的,据称树龄会在500年以上。手臂粗的,也有两三百年。这些都叫“大树”,区别于一百年以下的“小树”。茶树虽然不像“台地茶”那么整齐密集,却也能看出是成片有意种植,如同北方村头的果园。不禁纳闷,古人为什么要种植如此大面积的茶树?

  詹英佩女士在她的著作中给过答案:版纳大规模种茶,始于千年前少数民族先民“濮人”种茶。而漫山相连的古茶园,则始于明代车里宣慰司组织的大规模种植,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向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榷茶”提供茶叶。虽经历年损毁,到1950年普查整个版纳仍有10万亩以上,而老曼峨茶园则是其中颇为广大的一片。

  除了新房和皮卡车,茶价给寨子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年轻人不一定都识汉字,但多能说云南口音的汉语,穿着打扮也和山外城里的别无二致。他们离不开手机和电视,会熟练地用2G上网聊QQ。买车之后,也会自学驾驶后再去考“文盲特设驾照班”。过去连土路都没有的时候,走到最近的布朗山乡购买赶集,需要一大早出发,徒步翻山,中午抵达。用几样山货换来的钱,买完生活用品,又要立刻出发,方能在傍晚前到家。如今布朗山乡则是送孩子们寄宿读书的小学所在。

  我们取道这里坐班车回勐海,适逢茶王赛,学校放假,一车的孩子们,竟然都说普通话互相聊天,着实令人惊讶。与此同时,古老传统还没有完全消失。老曼峨寨,至今仍然夜不闭户,邻里之间随意进出。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主人也会很自然地接待食宿,很自然地接受礼品,并不觉得需要道谢和被道谢。

  在布朗山乡遇到一位外出受过教育的布朗族年轻人,开始担心文化传承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花赚来的钱,不再愿意住木屋,也不再有礼好客,那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呢?”

  这也是所有被普洱改变的寨子所面临的疑问吧。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内含物质比中小叶种更为丰厚,也更依赖风土,可以说一个村寨一种滋味,初入门者总有无从入手之感。

  一种办法是先建立正确标准:选择若干公认标杆性村寨,头春一芽两叶制成品,如布朗山的老班章、易武的茶王树等,少量购买样茶,体会其风味,再以此为标准判别其他山头。

  还有一种办法是简单判别:芽叶细嫩、面里一致、香气宜人、生茶的苦涩感适度而容易化开、茶汤稠厚耐泡、回甘持久……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茶,不拘是否名寨,都是好茶。

  普洱生茶的陈年转化,确实可以让茶变得更加圆熟内敛,但需要合宜的温湿条件。希望自行储存者,可以咨询当地茶商。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