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香茶是什么茶,十里香茶的品质、茶史
发布时间 2015-02-07 浏览 32630 次
ldquo;1946年国军驻扎该地,将6万株茶树砍了5.5万株做烧柴。”解放时十里铺、虹桥、羊方凹行政村一带田边、地角、山上残存十里香茶树2--3百株,49年时“六合实业”留有十里香茶3亩在云山村,到50年代初时仅余200余株,十里香茶再度濒临灭绝。

  1973--1978年间政府关怀,十里香老茶树枯木逢春。由省农科院、省农大、外贸多位茶学专家对尚存的九十余株十里香老树进行分析鉴定,认定有些老树应是明清时栽种的。当时将相对集中在十里铺村内坡头、坝脚的31株老树围护起来,挂牌标示“十里香茶1—31号”,当时这三十多株树高都在3市尺以上。1980年4月云南省委领导批示,“十里香茶是佳品,昆明市应积极扶持发展”。当年春天就对这31株老树进行台刈复壮更新,并分号进行了短穗扦插、移栽,至1985年已建成母本园9.55亩。这期间官渡区各级政府、省农科院和省农大的专家组,市农业局、市外贸局等协同管理,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到1986年春,由昆明市茶桑果站接手管理时,十里铺有十里香茶(群体)母本园9.55亩、围护的老茶树1—31号,据省农大茶学教授张芳赐老师回忆,至九十年代初在十里铺、虹桥、羊方凹附近山上仍存有十里香老茶树数十株。另云山村存有少量十里香茶,省农科院内有数株。1980--1985年间有省内数家茶科所引种十里香茶,笔者所知今省茶科所和临沧茶科所尚存少量。1986--1993年笔者用老树上的枝条、母本园中修剪下的枝条、省农科院院内(当时由省农科院研究员、茶学专家李绪炳老师管养)数株十里香茶树的枝条经短穗扦插繁殖将母本园扩大到1991年的近25亩,母本园连接茶旺山集中成片茶园(六、七十年代栽植的云南大叶种和昭通苔茶)近200亩;配备了炒青绿茶机械设备,成片茶园长势良好,管理得当,年产绿茶8-9 吨,凭借十里香茶的名气,炒青绿茶价位高、供不应求,收入基本维持十里香茶的生存,以及31株老树的管护。1987年还采了十里香老树和母本园内的枝条到安宁县的草铺乡邵九村短穗扦插繁殖了约5亩,2004年1月笔者调查时存不足1亩,树势衰败不堪。

  九十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工业污染等各种原因,成片茶园面积开始缩小,十里香茶也被迫停止了发展,母本园转成生产园,对31株老树只能进行一些常规养护;以后茶园逐年被转为他用,至1998年成片茶园已荡然无存,十里香母本园仅存约2亩,围护在坡头的老树也被毁了多株;十里铺、虹桥、羊方凹一带山上90年代初开始建房、取土,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至2003年4月间,十里香母本园完全改为他用,围护的老树存20余株。长期以来笔者不懈的呼吁对十里香茶、十里香茶老树的保护,各相关部门给予了支持,政府拨过数次名茶保护费。到2005年3月25日围护的老树被非法移栽到他处以及移栽时毁损15—17株(因移栽者不能提供移栽的相关数据,笔者四月初调查时只能是数移栽好的株数,加上听参加移栽的小工说当时挖坏了两棵就扔了),至此十里香老树仅存坡头2丛,6月份较弱的一丛死去(因老树周边有实生的小树,也有二十多年树龄,盘根错节,难辩株数)。被非法移栽到他处的老树至今已有多半死亡。7月11日,仅存的一丛十里香老树被成功地移栽到省农大园林园艺学院农场内茶园中,分栽成6株,得到专业管护,至今长势良好。

  张芳赐老师50年代初就关注十里香老茶树,对老茶树进行过数次专业调查,如今只有他能证明那些老茶树的树龄在百年以上。百年以上的树木就可称为古树,是受特别保护的。从70年代初至今张老师一直在做十里香茶品种选育工作,所幸如今他已有优质十里香茶园二十多亩。

  老树的成功移栽和张老师的优质茶园让昆明十里香茶又有了希望。

  关于加工制做。十里香茶传统加工方法是什么?笔者未查阅到更早的说法,有几则谈加工方法应是指解放前后时期,也就是晒青和烘青。如“我还听说从前昆明城里专门设有十里香茶馆,独钟十里香茶。十里香茶制法独特,先用干净的大铜锅置于火上烧热,然后倒入茶叶杀青,待茶汁溢出,叶芽柔软后起锅,放入簸箕内,于太阳下边揉边晒,小把撮揉,揉一会抖晒一下,然后再揉再晒,反复三、四次,待叶芽成形,摊开直到晒干到条索紧实,银茸披露,有一股特殊花香味散发出来为止,原料以清明节令前后所采的鲜芽制出的十里香茶最佳。尽管这种制作方法比现代制作显得落后,但它却能保证品质地道,使人食之不厌。”这段写得很生动,除了“杀青待茶汁溢出”不确切外,还真是地方传统名茶的做法。还有一则说“清明前后将采来的第一水茶叶放置铜锅内,置于火上加热杀青,边加热边用手搅拌翻身,待茶叶变得柔软,茶汁溢出并挥发一部分后,便及时将茶叶从锅内倒出,放入簸箕内。用手搓揉,待茶叶卷起成形后,用栗炭火烘干,即可饮用。”这则更现代一些。

  笔者1985年到十里铺时,有老前辈留下的样品,说是参加全省名茶评比获奖的。干茶细紧,有明确的缅桂花香,冲泡后汤色清亮略黄,香气转为无名花香。这几点特别突出,笔者铭记不忘。20年间年年拿着十里香鲜叶比划,才学愚钝,不清楚当年获奖样品是烘青还是晒青,也不能做得那般细紧,只能将心得记得细一些,现归纳如下:十里香茶由于品种和地域的原因,晒青茶、白茶制法或鲜叶摊放10小时以上再杀青揉捻的揉捻叶,都有明确的缅桂花香,这点在93年以前很稳定,以后就渐弱到基本不能说是缅桂花香了;始终持有的无名花香感觉也比以前低。笔者认为1993年前后,土壤、水、大气环境明显恶化,还有农药、化肥过量造成茶树品质退化所致香型逐渐不清晰和香高程度有所降低。十里香茶在烘青制法下香高,干茶和冲泡后香型基本一致;在全炒青下则基本无花香,呈现优质炒青绿茶的板栗香和纯正滋味。近几年十里香鲜叶奇缺,笔者只能采到数百克,就蒸一下,揉揉,晒干,虽然没赶压茶饼的时尚,却到了回归返祖的前沿---吃凉拌茶。有时采了几十个一芽一叶,不便加工,就凉拌吃了。这恐怕是十里香茶最原始最简单的制法。

  关于十里香茶的品质,如“一杯十里香,香溢满客堂”;“喝吴井的水,品十里香茶”;《民国商务概况》记载,“民国元年至民国20年(1912~1931年)‘十里香’品质最优,惜产量太微,除做礼品外,不见于普通市面,故不能以商品视之矣。” 《昆明市志》(1997):“清朝年间被官府列为贡茶”;

  “白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醇和,叶绿汤清,初泡时如白水,泡历较长时间味始出”。八十年代初已有极少量十里香茶样品供科研用和参加省内名茶评审,受到省内外茶学界专家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有史料可考,都是指成品茶说的,主要是赞美其香。香高是十里香茶的灵魂。

  关于历史、文化价值。十里香茶很难用经济价值来反映其宝贵,笔者就引一条经济资讯来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昆明市志》(1997):“清末每两茶高达滇币三元,到49年,一般茶一斤7---8角,而十里香茶每两可换大米10---12斤。”解放后政府投入的财力、人力,前后许多茶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投入的心血,已把十里香茶推到无价。就这次移栽老树行动,昆明市王市长前后批示三次;市农业局两次聘请专家会商;省农大校长亲自安排,园林园艺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亲自操作;市农业局的领导、科技人员不断的奔波协调,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什么?都为了十里香茶这一历史传统名茶能和滇池、金马碧鸡、西寺塔一样与昆明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