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1985年到十里铺时,有老前辈留下的样品,说是参加全省名茶评比获奖的。干茶细紧,有明确的缅桂花香,冲泡后汤色清亮略黄,香气转为无名花香。这几点特别突出,笔者铭记不忘。20年间年年拿着十里香鲜叶比划,才学愚钝,不清楚当年获奖样品是烘青还是晒青,也不能做得那般细紧,只能将心得记得细一些,现归纳如下:十里香茶由于品种和地域的原因,晒青茶、白茶制法或鲜叶摊放10小时以上再杀青揉捻的揉捻叶,都有明确的缅桂花香,这点在93年以前很稳定,以后就渐弱到基本不能说是缅桂花香了;始终持有的无名花香感觉也比以前低。笔者认为1993年前后,土壤、水、大气环境明显恶化,还有农药、化肥过量造成茶树品质退化所致香型逐渐不清晰和香高程度有所降低。十里香茶在烘青制法下香高,干茶和冲泡后香型基本一致;在全炒青下则基本无花香,呈现优质炒青绿茶的板栗香和纯正滋味。近几年十里香鲜叶奇缺,笔者只能采到数百克,就蒸一下,揉揉,晒干,虽然没赶压茶饼的时尚,却到了回归返祖的前沿---吃凉拌茶。有时采了几十个一芽一叶,不便加工,就凉拌吃了。这恐怕是十里香茶最原始最简单的制法。
关于十里香茶的品质,如“一杯十里香,香溢满客堂”;“喝吴井的水,品十里香茶”;《民国商务概况》记载,“民国元年至民国20年(1912~1931年)‘十里香’品质最优,惜产量太微,除做礼品外,不见于普通市面,故不能以商品视之矣。” 《昆明市志》(1997):“清朝年间被官府列为贡茶”;
“白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醇和,叶绿汤清,初泡时如白水,泡历较长时间味始出”。八十年代初已有极少量十里香茶样品供科研用和参加省内名茶评审,受到省内外茶学界专家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有史料可考,都是指成品茶说的,主要是赞美其香。香高是十里香茶的灵魂。
关于历史、文化价值。十里香茶很难用经济价值来反映其宝贵,笔者就引一条经济资讯来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昆明市志》(1997):“清末每两茶高达滇币三元,到49年,一般茶一斤7---8角,而十里香茶每两可换大米10---12斤。”解放后政府投入的财力、人力,前后许多茶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投入的心血,已把十里香茶推到无价。就这次移栽老树行动,昆明市王市长前后批示三次;市农业局两次聘请专家会商;省农大校长亲自安排,园林园艺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亲自操作;市农业局的领导、科技人员不断的奔波协调,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什么?都为了十里香茶这一历史传统名茶能和滇池、金马碧鸡、西寺塔一样与昆明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