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烹法程序:
1、治器
2、纳茶;
3、候汤;
4、洗茶;
5、冲点;
6、刮沫;
7、淋罐;
8、烫杯;
9、洒茶;
10、品茶。
有关潮州工夫茶之程式美,详见《茶史编》,此不赘述。
潮州工夫茶之意境美
民间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对“冲点”、“刮沫”、“洒茶”等关键性程序进行艺术构思,动用概括而又形象的语言,总结出“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遂使工夫茶的冲饮程序更具有社会知觉中的“最初效应”,先声夺人,殊令闻风者于未亲口品尝之前,已自倾倒!这实在是程控式美派生出来的诱惑力,它能使闻风者内心深处洋溢着一种无限向往的情思,这大概可称为“意境美”吧?
潮州工夫茶之环境美
组成潮州工夫茶环境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茶客、茶具、茶叶及茶香等,上开诸项已分别见于前述各节。这里着重要谈的是工夫茶座与所在地的关系。
工夫茶座向无固定位置,更无固定格局。一般依据实际情况,或在房中,或在客厅,或在屋前,或在田野,或在山林,或在水滨,或在路旁,或在舟中... ...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色之一:随遇而安。
凭着茶座环境变化的随意性,茶人在色彩纷呈的生活面前,才能自觉到更多的主动性。感情不受常设成规所限,思想免遭功利目的所拘。在程式中享受自由,在自由中顺应程式。恰如在孩子身上不时发现着老人的庄重,而在老人身上却不时看到了孩子的童真。正是这种感情的错位,才使生活变得更有乐趣。这就叫做“感受”。所谓感受,即是人们以自己的个性去同化、净化来自生活的感觉、知觉和思维。
人类有两个最基本的审美感受: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视觉感受的对象是空间存在的事物,“多方面性”是视觉感受的突出优点。工夫茶座位置的不确定性,恰与视觉感受是比较确定的这个特点形成悖论,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方面性”之优势,使工夫茶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了无往而不适的人性要求,这当然会大大强化工夫茶座美化生活的功能。
《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讲的是情与景的关系。“情以物迁”,外界的景物影响着人的感情,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此拟借用刘勰语来揭示座无定所的特殊意义,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赠”、“答”吧:环境多变,或在山、或处水,或有树,或见云;茶人的感受是不但“纳”入生活情趣,而且“吐”出心坎之情;不但接受品饮的赠与,而且给茶事以大事感兴的酬答。
人类生存的根本方式,就是广义的精神生活。工夫茶座能为精神生活提供源源不断之食粮。
潮州工夫茶之音乐美
工夫茶冲泡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有节律之响声,构成了工夫茶座自身所具有的音乐美,已不必多说。
工夫茶的音乐美还来自不同的自然与生活环境。如前所述,工夫茶座设在山林,便不乏鸣泉、吹万伴奏;置于田野,就有鸟歌、虫鸣唱和。诚如《茶疏.小引》指出:“竹炉沸声,时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而工夫茶座与潮州音乐则更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潮州音乐在本地区的流行情况,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往往是三五同好,便可组成一个小乐团;这样的小乐团真称得上星罗棋布。成员们没有工资,没有活动经费,更没有福利补助,乐器自置,茶水自备,但乐人却自觉得令人咋舌,每遇闲暇,便函主动会集,并立即投入,推拉弹拨,适已适人。至于演奏地点,则与工夫茶座一样,随遇而安。或门前广埕,或街边空地;或走廊,或阳台;均无妨来个因地制宜。每当夜幕徐降,弦歌四起,闻者驻足,演者闭目;陶醉处,几疑魂魄游弋于秦淮河畔。
有潮州音乐的地方,心定有工夫茶座。农村的“闲间”就更不用说了。往往乐声未作,听众云集,虽座无虚席,然演奏者与司茶博士的用武之地却是得到绝对保障的。听《寒鸦戏水》,赏《平沙落雁》,有《玉壶买春》,是《粉蝶采花》... ...弹拉者实在投入,听曲人怎不飘然?在这样的特定音乐氛围中,有谁喊出半声“请茶”,准会触犯众怒。其实,司茶博士不仅知趣,而且知乐。看他用鹅毛扇扇炉,随随便便,但节拍却与旋律同步,且保证不出“杂”音。献茶时也会瞅准时机,让乐师们从容受用。
潮州丝竹乐中,最难精深者莫若“三弦”。俗云“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可见出师不易。一经出师,人们当刮目相看。三弦技艺,也有因饮茶方式之独特而相益彰者:演秦示停止,盛满茶汤的白玉杯已献上来,应该放在哪里?就放在乐师那屈着弹拨的桡侧手腕与虎口中间之位置上,弹奏继续进行,但茶汤竟无点滴溢出!一曲完毕,乐师才腾出左手端茶,一啜而尽。如此堪与《庄子》“佝偻承蜩”相媲美之神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潮州音乐属儒雅之乐。概括出了潮州音乐的核心思想,与茶道之“和”谐调合一。乐之与茶,和之又和。
这便是潮州民俗中带有典型意义的“音乐茶座”,茶与乐的配合是如此紧密。它的出现,要比当今流行的“音乐茶座”早得多。
音乐之所以能陶冶情性,全因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力量的运动,在音乐茶座中,它与茶情合二而一。主客双方,既有音乐美的陶醉,也有茶道美的享受;处处呈现诸种心理功能谐调活动的过程。人们创造了音乐美、茶道美;音乐美、茶道美又回报了人们创造之“恩”。这难道不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学功能之美妙再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