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
发布时间 2009-06-18 浏览 24958 次
乔一灌一草三层结构,通过茶园空间巧妙配置,做到阴阳搭配、高矮搭配、深根浅根搭配、一年多年搭配,合理组装成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产结构。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空间;④根据边缘效应和食物链原理,多系统联结,扩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茶林农牧渔综合经营。

2.2 调整产投比

  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应考虑茶树本身的承受能力,依据茶树生长规律正确决定茶树各生育阶段的产投比。自建园到第一次采收茶叶(一般3~4年)的幼龄茶园坚持只投入不产出。幼龄茶园过早采茶,人为地加大产投比,不符合茶树生育特性,会阻碍高产期的到来,甚至使茶树早衰,长期处于低产出水平。自第一次采收茶叶始,随着树龄的增加加大产投比,当茶园进入高产期时也是产投比最大的时期,这时应加强肥水管理,实行高投入高产出,尔后由于茶树生机下降,产投比逐年减少。一旦树势衰老,就应及时降低产投比,加大投入,全面贯彻低改措施,尽快使茶树进入下一产出周期,切忌“掠夺式经营”。科学合理的产投比,使人与茶树合作,协调相处,其结果有可能使幼龄茶园提早成园,有效延长茶树经济年龄时期和推迟衰老期的到来,实现可持续茶园生产。

2.3 生态栽培

  茶树生态栽培[5,6]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土壤耕作层,提供天敌栖息地,避免大量使用除草剂,破坏茶园土壤的理化结构;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利用种草养畜轮作增加有机肥,重施基肥,减少化肥的投放量,特别是避免偏施氮肥所造成的茶树体内的碳氮比改变和某些吸汁性害虫的猖獗。据粟本文报道[5],目前茶树生态栽培的主要模式有覆草栽培、绿肥覆盖、大棚及地膜覆盖等。这些生态栽培模式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促进茶树高产、优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生态防治

  现已发现化学农药,特别是稳定性高的化学农药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及其环境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传递和转移[3]:其次,在进行着复杂的降解、转化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物质,对生态系统、对人类可能产生比原有农药更大、更深远的影响;第三,重新认识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仅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而且更要注意农药对人类安全(包括潜在的、对人类后代发育缺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基于这些认识,茶园生态防治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以下一些措施:①利用植物的抗害性自然控制害虫。培育抗虫抗病品种常可减少施药次数,有利于保存天敌。②利用害虫的天敌自然控制害虫。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它有益生物,如鸟、青蛙等。③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自然控制害虫。昆虫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第三代杀虫剂,具有选择性,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④利用植物性杀虫剂控制害虫:如可用辣椒水、烟草水、除虫菊、鱼藤精、苦楝、植物油乳剂、矿物油乳剂、松脂合剂、肥皂水、洗涤剂水和浆糊水等植物性物质或制剂防治蚜、螨、蚧、蝽等。⑤利用农业技术方法防治害虫。如调节土壤、田间小气候,控制有害生物的天敌消长: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有的还可直接杀死害虫;灌溉,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如土壤冬灌可以部分杀死土壤中的害虫。⑥发展无公害农药。如各种农用抗菌素,高效低毒农药。⑦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剂型由粉剂改为颗粒剂、微囊剂、包衣粒剂等。采用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等喷洒技术。

2.5 设施茶园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今后的茶园生产应从自然性栽培技术为主向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方向发展,即逐步加大设施茶园的比重。所谓设施茶园,就是环境设施和技术设施相配套的茶园生产体系。发展设施茶园,可以不断提高茶园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茶叶单产和茶叶品质,增加生产效益。设施茶园可以借助人造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气候的限制,扩大茶园茶叶生长的地域界限和时域界限。如:①地膜覆盖和大棚栽培技术,在冬季推广塑料大棚或地膜覆盖技术,可提高棚内有效积温,调节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使春茶提前采15~30天,甚至更长时间,从而提高经济效益。②节水灌溉技术,从丰产型灌溉向节水型灌溉、从地面灌溉向管道化灌溉的方向发展,滴灌可经济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还可配合均匀施肥和药杀地下害虫。喷灌具有节约用水、节约劳力、保持水土、改善微域气候的优点。③营养袋繁殖技术,与传统扦插育苗法相比,具有发根快,发根多,苗粗,移栽成活率高等优点。④遮阳网技术,试验表明,夏季以30%~40%的遮荫度进行适当遮荫,日平均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增加,避免了夏季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唐和平(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茶学系,长沙,410128)

刘富知(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茶学系,长沙,410128)

参考文献

1,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新华出版社,1997

2,王伟著,生态农业的希望,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鲁明中,陈年春著,农药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00~120

4,彭毅华,论我市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茶叶通讯,1999(1):42-43

5,粟本文,茶树生态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茶叶通讯,1998(3):29~33

6,黄寿波等,试论生态茶园建设的若干问题,茶叶,1997,23(2):23~27

7,诸大建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1

8,陈文怀等,中国茶树区划,中国农作物种植区划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3~206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