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发布时间 2015-04-08 浏览 20723 次
为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事物,它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许多多文化的衍生物,比如众多古老的传说、古老的茶俗、花样繁多的特色茶、历朝历代歌咏武夷茶的诗文等。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武夷岩茶才显得与众不同、异彩纷呈,而武夷岩茶文化同时也成为了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岩茶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知道只有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保护和延续传统手工技艺。

  然而,如何既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统”,又不失去它的技术和人文内涵?这应该不独是武夷岩茶,也是其它传统工艺技能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所以有了“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解释说:“所谓生产性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项目,比如说对传统手工技艺,可以作为产业支持它们发展,保护工作要通过保护它们的生产,完善它的产品,刺激它的需求才能保护它的技艺,继承它的传统。”也就是说,保护传统技艺,不仅是要搭一个戏台,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依据本人对武夷岩茶的理解和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保持武夷岩茶独特的文化品位,在原始的氛围中保持传统技艺的活力。武夷岩茶是根植于武夷山的,一头与自然相连,一头与文化相连,是很有文化、很有内涵的,而武夷岩茶只有保持与这两个源头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曾有贵族化的倾向,对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学学交响乐。交响乐通过普及,也能达到“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效果,文化品位和普及,两者并不矛盾。对武夷岩茶文化品位的提升方面,近年来争取获得的原产地保护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由于原产地保护注重某种产品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的唯一性,所以有了这样一重保护,历史上在武夷岩茶鼎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武夷茶因采罗过广,而产不足给天下之需,于是茶商点罗他郡茗茶赴武夷制造。”这样鱼目混杂的情况才不会再发生。对武夷山本地的茶叶企业来说,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关于原产地保护的质量要求,就能够从专门的质量检测部门获得原产地保护标志,这样就有利于保持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韵,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有利于武夷岩茶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武夷山和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刺激需求。

  近年来,随着武夷山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它在国际和国内的知名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旅游业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产业。武夷岩茶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搭上旅游宣传的快车。可以和旅游部门联手,推出元代御茶园遗址、大红袍、遇林亭古窑址、茶博园等茶文化旅游线路。从宣传武夷岩茶的长远眼光来看,这些旅游线路意义重大。1991年以来,武夷山举办了两次无我茶会,加强了中华茶产业与国际茶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先后举办了多次岩茶节和民间斗茶赛,吸引了无数客商参加,起到了以茶会友、宣传武夷茶文化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以开放的姿态笑迎四方宾朋,表现了“武夷岩茶属于中国,武夷岩茶更属于世界”的胸襟。

  旅游业的兴旺、武夷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在另一个方面必然带来对武夷岩茶的旺盛需求,而只有有需求,才能有茶产业的兴盛,才能有传统制茶技艺的实践和发展。

  由于武夷岩茶“岩岩有茶”的特殊性,它在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的品种。品种的增多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仅有一个“大红袍”是远远不够的,武夷岩茶应该百花齐放。近年来,我们扩大了名丛繁育园,开发了诸如金观音、金锁匙、老君眉、石乳、白牡丹等新品种,并及时进行了推广。品种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对品质和技艺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技艺的提高。

  为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武夷岩茶的生产应该改变过去各自为阵、分散生产的格局,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成为武夷岩茶生产的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集团化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够统一生产、扩大规模,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科研和生产技术改造,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不失为一种把武夷山的产产业做大做强的尝试。在营销方面应该考虑如何走出传统销售的局限,与更多的现代商业销售平台如电子商务等建立联系,还可以考虑加入现代物流的链条,让武夷岩茶也走进大商场、大超市,把武夷岩茶带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广阔的市场去。唯有如此,传统的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如果我们还只会向别人输出初级加工产品,而不是输出价值观和文化,那么我们在竞争中必然还要处于劣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思考传统技艺的当代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了。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