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深加工产业用不到占茶产量7-8%,约为15万吨的中下档茶原料打造了中国茶叶综合产值的三分之一强”,刘仲华教授的一席话让在做的听众对茶叶深加工的威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刘仲华教授前瞻性地指出茶业将要从传统农业,通过现代技术提取成分和组分扩展到现在大健康产业,包括人类的健康,动物的健康和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的友好,“要进一步进行茶的功能成分和组分的健康激励和效果的研究,尤其要研究这些新的成分如何延伸到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制品,功能饮料,环保产品以及动物营养等等。”
同时他还预测茶黄素将是新一轮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主流。如果想把茶饮料做的更好,必须朝功能性发展。
2020年出口翻番?看看其他产茶国怎么做
“在面积产量增长的背后,我国的出口过去的十多年量的增长非常缓慢。平均下来大概是每年3%左右的增长,有时候还会下滑。我们在出口方面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刘仲华指出。
“我国茶叶种类多,产品多样化,出口优势应该很大,为什么出口量不容易上去?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农药残留问题,还有一个是新污染物的问题。”陈宗懋院士指出,茶叶的农残和新污染物问题严重影响了出口,而这两个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去解决。
肯尼亚农业与畜牧业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John Kipkoech Bore在会议中介绍了他们在茶业质量安全管控上的一些做法。在肯尼亚,质量控制从茶园这个环节就开始了,所有的茶农采茶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规范,以保证不符合标准的茶叶在第一个环节就不会被采摘。加工时也要按照ISO相关标准执行。最终成品要根据国际的标准去进行评估。在肯尼亚,所有的茶叶的加工厂,每年都要接受针对性的年检,只有年检通过后才能更新执照,继续生产茶叶。检验由肯尼亚的检验标准局执行,参与的人员有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还有熟悉国际标准的人员,此外,样品也会寄到第三方机构去进行独立的检测。
2014年斯里兰卡茶叶出口额达到了16.5亿美元,占全国外汇收入的15%, 茶叶在农业总收入中占65%,约占全国GDP的2%。来自斯里兰卡茶叶局国际推广部主任Hasitha De Alwis,介绍锡兰红茶出口的情况时说,斯里兰卡在出口上的优异表现得益于向打造自有品牌转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斯里兰卡主要为跨国企业、跨国集团提供原材料,到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打造自己的公司和品牌。到2014年,盒装茶和袋装茶已占到茶叶出口的40-45%,未来还会进一步进行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我们还尝试去打造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像咖啡有卡布奇诺,有拿铁和摩卡,现在斯里兰卡茶推出来也有拿铁红茶,摩卡红茶。我们有160种不同口味的加味茶,主要是通过水果或者是香料,或者是通过花茶的方式给茶加上一些味道。我们还适应现在消费的习惯和趋势,推出了一些茶的胶囊或片剂等深加工的产品。”
印度也致力于从散装茶的出口过渡到品牌茶的出口。印度茶叶研究所所长 Dr.Anoop Kumar Barooah介绍了印度茶委会针对茶叶出口所做的一些举措,“印度的出口企业,要推广印度原产地茶的话,必须要采用印度茶委员会统一推出的产品标识;同时还有一些推广方面的资金的支持,最高五百万卢比,主要用于支持出口商去设立一些展厅,或者是开展一些茶室或零售店面的宣传,或用于鼓励各品牌和茶叶委员会一同参与国际性的展会。”
同时,印度茶委会也极其重视保护原产茶品牌的保护。大吉岭茶是在1999年首批通过印度茶叶委员会进行注册保护的地理标识,目前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包括像英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的台湾等成功申请了地理标识认证,以保护大吉岭茶不会受到其他产品的模仿。斯里兰卡、肯尼亚对国外市场的品牌保护也都非常重视。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封槐松补充道,国内茶叶生产成本上涨太快,个别的出口企业信誉度差,也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