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一般种植在山上,不占用耕地。在古代,地主阶层喜欢兼并的土地,是可以种植粮食的良田,对于茶山的兴趣并不如田地那么大。而且茶叶的需求有一定的弹性,不像粮食那么刚需,占领了茶山,还得劳神采茶、炒茶、卖茶,还得雇佣大量的短工,管理也很麻烦。
茶叶采摘需要耐心、手巧,更适合女性劳作,因此在产茶区,女性有更好的工作条件,也有不错的收入。因为女性也能够成为家里创造收益的劳动力,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重。
不止一位研究农村经济的学者,留意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中国众多的产茶区,妇女的地位更高,女孩的地位也更高。这里引用一篇10多年前的个案调查。
也就是说,在茶叶经济中,女性通过适合自己性别的劳动分工,掌握了一定的经济主导权。由此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那种闹事搞事的“女拳”不同,这体现了更深层次的“男女平等”。
实际上,产茶地区女性地位的重要性,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即使是在古代,由于采茶区对妇女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女性更容易在家庭劳动分工中,获得更好的经济地位。父母也愿意多养育女儿(产茶区溺死女婴的极少),性别比例更趋于合理。
类似的产业还有种桑养蚕,不过茶叶产业,对女性的地位提升,还是要明显高于桑蚕产业。我们老家一度是桑蚕之乡,承接的是江浙的农业产业转移,从劳动强度看,采茶比种桑养蚕更适合女性劳作。
采茶让女性靠手巧和耐心,就可以获得比较正式的劳动机会,也就此得到相当好的经济回报。而且不同于城市里的职场女性,采茶的女性,不是吃“青春饭”早早被淘汰,更不会因为生儿育女影响职业生涯。因此,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也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现代社会的所谓职场女性平等,或者由此带来的女性地位提高,无论是就业的广度,或者是人口自然繁衍,其实都远远不能传统的茶叶经济相比。—— 本质上,很多城市服务行业的女性“花瓶”地位,其实并不能有效提升妇女地位。
更直接一点说,如果我们还有很好的茶叶经济(以及传统乡村经济),而不是那么依赖的城市服务业,也许我们乡村的女性就不会那么少,人口出生率也不会那么头疼。
茶叶在古代是准刚需,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在中国传统生活里是刚需,也是贸易的顺差核心来源,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一直是全球贸易市场里的高端产品。
然而,到了现代社会。茶叶作为“慢节奏”生活的方式,在城市里越来越不受年轻人欢迎。花样百出的奶茶,氛围友好的咖啡馆,超市里随手可以买到的各种罐装饮料,无一不在冲击着传统的饮茶方式。
而资本的深度介入,在茶叶的宣传、包装、策划上,下了太多的本钱,加上实体店高昂的租金。也让好一点的茶叶,在流通的过程中,价格变得很高,让普通消费者有点望而生畏。—— 就这一点来说,资本的深度加入,也透支了这个产业。
互联网和外国资本,不喜欢中国的茶叶经济。一方面,他们从中能够分配到的利益很少,相反能够拥抱“茶叶经济”的中国老百姓,却能够获得还不错的收益。另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产业,争夺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其实一直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比如民航产业,就有大量的空姐)。
在现代经济体系之下,小农经济是很难支持的,而联合起来的大资本,反而可以操控很多产业(比如咖啡连锁店上市)。他们经过利害评估,对于中国的茶叶经济,还是走上了抵制、或者是“取而代之”的路径。
各种饮料的宣传、各种网红奶茶店的捧红(外卖最喜欢奶茶,平台拿走利润率极高)、以及各种网红水果、网红饮料的不断推送,还有各种速溶类的饮品,无时无刻地在冲击着传统的茶叶经济。
甚至在饮料的成瘾性上,茶叶都远不像很多兴奋类的饮料,比如功能饮料、比如咖啡等等,而这种兴奋类的饮料,往往都有微量的成瘾成分,久而久之,人们对茶叶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