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来讲普洱茶还是一个农产品。农产品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很强,其产品品质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对目前的普洱茶来说还没法消除。因为,普洱茶的制作很大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工艺的,和现代工业产品相比,普洱茶可以说是一个“初级加工产品”。而“初级加工产品”的原料特性基本上决定了产品质量。所以这些原因造成了普洱茶产品不可能有质量延续性。比如都是春茶,由于天气的影响,2007年的普洱茶与2006年的普洱的品质就会不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会在厂家创建产品品牌时造成一些问题,如果一个品牌的产品每年的品质都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就会影响消费者信任。即使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对普洱茶青品质的影响很小,但这个地方的茶青产量毕竟有限,如果市场扩大了,就必须到其他地方收购茶青,由于此地茶青与彼地的茶青存在差别,这时品牌的麻烦就来了,因为不可能一个品牌的普洱茶具有几种品质。
但如果不做品牌,市场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当前普洱茶乱象的根本原因。
从现在的普洱茶市场来看,做市场与做品牌的选择还是向市场倾斜比较务实,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品牌的打造。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普洱茶品牌的成功,这很值得其他企业参考。为什么是参考?因为勐海茶厂在市场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本身已经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益牌”的成功其实还是“勐海”厂的成功,而“勐海”的成功依靠的是其独有的在消费者中积淀的影响力。目前很多普洱茶企业都只有几年的历史,10年的都很少,在历史积淀上明显不能与“勐海”相比。
从当前消费者的特点和市场发展来看,品牌的建设首先要突出连续性,在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时,应该从茶品牌着手。当前的普洱茶有一种现象,就是在宣传时,很大一部分是强调茶的产地、茶青来源,或者乔木、野生等茶树的特点,所以也就造成了市场上遍地都是野生茶,大家都是乔木大叶种,或者茶青都是什么山头,至于茶是哪里产的,是什么品牌,往往成为附加。这不仅让消费者优劣难辨,容易造成市场混乱,而且很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从对一些厂商的走访中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普洱茶市场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但随着普洱茶QS认证工作的展开,市场将会有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其作用还有待观察。只有期待我们的普洱茶在市场的洗礼中完善自己的内涵,去迎接一个更大市场。
当一种物品超越理性,被神乎其神地渲染成“神品”的时候,当这种物品形成的行业因为狂热而非常态聚集的时候,社会各界应该及时做出积极的反思,付诸具体的行动加以必要的引导,促使“疯狂”参与心态的行业聚集来一次理性的转身,使之回归到理性发展的渠道。
促使“疯狂”的普洱茶实现理性转身,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动用各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公众,使他们明晰普洱茶作为一种茶叶品种本身具有的功效和价值,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普洱茶市场的实际情况。不疯狂地追风购买,也不盲目投资“据为奇货”,更不要武断地相信普洱茶具有因为存储年代而产生的利润增值空间是一种必然,要使普洱茶市场在公众认知层面回归理性;第二,有关政府部门在普洱茶生产和销售上,要进行必要的严格的管理。仅仅把产品推销出去,赚取和赢得知名度,不管后期管理和规范的做法,在蜂拥而至的非理性的狂热追捧下,“品牌效应”必然会成为脆弱的“泡沫”经济,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洗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促使“疯狂”的普洱茶实现理性转身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和担当起“主角”。原因很简单,在维护和保持区域品牌经济的时候,品牌质量的保证、特色的保存,对传统作坊式生产和经营方式的统一规范和管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对知名品牌企业的扶持和监管等,都将影响和决定到区域经济的健全和理性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促使“疯狂”的普洱茶实现理性转身,更是区域范围内政府和公众对自身区域经济的理性“自我”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