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规范——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利器
发布时间 2009-06-21 浏览 22877 次
厂商造成很大的打击。在北京、河北经营茶叶一、二十年的魏浩鹏先生,一直秉持只卖货真价实的茶的信念并付诸实施,但在去年的淡季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发展成熟的行业不同的是,茶叶产业总体格局是规模小,技术差,设备落后。茶业企业中最大的茶叶企业产值才13亿多,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市场主体无法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来审视和预测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发展,也无力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科研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制定长远规划;同时,各自为政的小企业只能搞粗放式经营,在低层次、低水平上进行重复竞争,相互厮杀,以至有些年出现全行业的亏损。有了公平的环境,市场经济的作用才能充分得以发挥。

在一些茶叶集散地,由于没有市场准入,很多来自产地的茶农或者能找到货源的人带来大量没经检测的毛茶,因为没有什么管理运营成本,又打着自产自销的噱头,低价倾销,在他们看来就算在消费市场低价卖远比在产地卖合适。更有甚者,不知道行情而且没有作长远打算的茶农一旦卖不动,只能迅速甩卖以便早日返乡。这就出现了个别市场茶叶几元一斤比鲜叶都便宜的怪现象,这种极端现象给茶叶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有些人乐此不疲,前面刚倒下了,后边又有人站起来。消费者虽然暂时得到实惠,但长期看来,由于失去了行业平均利润,这种无序竞争表面损害的只是那些合法守信的商家,实际损害的却是整个茶产业,最后受害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茶叶的品质标准不仅需要看,还需要品,更需要验,但市场的无序竞争却让消费者只认价格了。这有点类似阿克罗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前些年温州的假货泛滥,温州的商业信誉尽失,温州人痛定思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重塑形象。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秘书长高鼎奇认为,茶行业的生产、营销必须尽快标准、规范化。倘如此,中国缔造真正的茶企品牌,成为真正的茶业强国指日可待。

四、终端规范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种植及流通基本上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从消费终端规范可以促使行业社会专业化,而分工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从而使社会效率达到最大化,真正做到茶叶的种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