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茶文化 打响福建茶品牌
发布时间 2009-06-21 浏览 27073 次
商踊跃、规模空前、成果丰硕:2.3万平方米的茶展馆人流如潮,到会来宾超万人;来自港澳台地区、浙江、广东、云南及省内茶企业共519家参展,660个标准展位供不应求,展会已成交订货合同或意向320个,签约金额25.6亿元,其规模创下了全国专业茶展会的历史新高。

茶文化历史厚重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翻开每一部分都可以闻到茶香。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福建盛产名茶,福建一南一北拥有两大世界名茶,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山大红袍。

福建产茶制茶始于晋代,兴于唐宋,发于明清,盛于当代。在中国的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以及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茶食品中,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均发祥于福建。早在宋代,福建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北宋就在武夷山建了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清代以来,随着福建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福建饮茶、斗茶在宋元两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福建创新了乌龙茶制茶工艺,促进了茶叶出口贸易和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叶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福建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讲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茶产业科技助推

当前,茶产业要腾飞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文化。为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福建省科学种茶、科学制茶,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福建省茶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茶业科技的贡献率从30年前的23%提高到52%,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19个、省级良种21个,无性系良种推广率达到95%,远高于全国26%的水平,茶叶单产从30年前的24.5公斤提高到90.5公斤。

目前,福建省形成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氛围:茶叶初制工序实现机械化并向半自动化、自动化过渡,传统的煤、柴热源设备和工艺基本上由电、气等清洁能源取代,在乌龙茶区普遍推广应用空调做青设备与工艺,克服了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制优率,机制名茶比率占名优茶总量的70%以上;连续5年,福建省每年投入5500万元支持重点品种开发,另拨资金在茶叶检验检测上给予支持。华安县仙都镇中圳村茶农在茶园内插上黄板和悬挂杀虫灯,夜间点灯杀虫,白天黄板驱虫,综合防治茶园有害生物,建起800亩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目前已辐射带动茶园2万亩。泉州市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平台,从加大资金投入、培训技术能手、推广新型技术、打造名优品牌入手,不断加大对安溪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茶产业快速发展。

茶发展品牌带动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竞争。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如今,品牌意识已在福建茶农茶企茶商中扎根,努力做强茶产业,打响茶品牌。武夷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牌蜚声天下、享誉海内外,茶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修身养性、和谐交往的生活必需品,茶叶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茶产业成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突出样板。目前,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坦洋工夫、福建乌龙茶、政和白茶、漳平水仙、福州茉莉花茶、政和工夫等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其中,福建乌龙茶保护范围包括全省35个乌龙茶主产县(市、区),保护范围之广、保护的县(市、区)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目前,福建省有2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福建名牌产品,180家企业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