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饮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中华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有在韩国的中华,有在美国的中华等;在中国的也不都是中华,还可以有日本、韩国、英国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视为中华。
明代张源《茶录》云:"茶兹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茶、水、器、火是构成的四项基本要素,如果加上的主体--人和活动的场所--境,则构成的六要素。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习茶--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饮艺术活动。
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之中。
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文化,及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及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术,包含、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11]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为载体,依存于。重点在"艺",重在习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修心养性、参悟大道。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的外延大于茶道。笔者反对将、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都可以表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12]王玲女士亦说:"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三)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