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流水声了吗?”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流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意,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扛县双峰山下,唐仪风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随波逐浪,应病与药。品茶也是这样应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品悟出禅机佛理。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量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