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壶,壶口比例大,在泡与泡之间,温度降低速度快。容易烫熟的茶叶,选择壶口大的壶来冲泡较理想。
如何降温?
降温的方法除了使用细水高冲的方式之外,可以将茶壶的壶盖跨在茶壶口,沸水冲淋壶盖再进入茶壶内,可以得到显著降温的效果。或者将沸水倒入茶海,然后再倒入茶壶,这样的降温一般使用在泡茶温度不可太高的种类,例如青潽洱、绿茶、白茶、白毫乌龙…。
除了茶叶本身条件以外,如果茶汤太涩,表示冲泡温度太高,而且涩味太强烈,茶汤难以入喉,严重破坏茶叶的美。尽量减低茶叶的涩味是执壶者应有的能力,但失去应有的风味而求其不涩,不免因小失大。
泡与泡的时间短,壶温会随着泡数增加,也就是说,第五泡的壶温会比第二泡的壶温高。
水沸之后,煮水壶不继续加温或保温,同样能使温度渐渐降低。
茶汤浓度与浸泡时间
置茶量多或者是浸泡时间加长可以使茶汤更为浓厚,但是两者所产生的浓厚状况不一样:
置茶量多,对于茶叶内容物的萃取,是从茶叶表层到内部一层一层慢慢来,分多阶段进行;浸泡时间加长,每一泡萃取的层次比较多,但是冲泡次数缩短。
浸泡时间长,茶汤较为浓稠,但是也容易出现苦味。苦味如果不会慢慢转为甘甜时,尽量将冲泡时间缩短。
在茶壶注入沸水时,茶叶内容物快速溶解出。在茶水倒出之后,纵使尽力将茶汤倒干,茶叶表层仍旧存有一层水膜。所以还是在冲泡状态,只不过萃取速度比较缓慢。一般而言,不耐久浸的茶叶,应尽量将茶汤倒干,但动作不宜太粗鲁。需要久浸的茶叶,通常需要在茶壶内留一点水,例如发酵度够高的潽洱茶。
为了使冲泡时间较为精确,可以使用定时器。但是使用定时器有点不雅,可以利用其它动作来计时(例如烫杯),但也不能太明显,显得做作更为不雅。有时看到执壶者在把玩其它物品,可能就是在拿捏冲泡时间。
考虑冲泡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如果茶叶需要高温才能表现出特色,但是高温久浸却容易出现苦涩味,甚至被焖熟,所以当茶汤倒出之后,应当适度降低壶内温度。乌龙茶叶采摘较嫩,茶汤入口比较软、甜,但是通常不耐高温久浸,所以茶叶泡开九成之后,茶汤倒出,可以将壶盖半开或不盖壶盖以降低壶温。当然,若是茶叶易被烫熟,就必须使用茶针探入壶底将茶叶拨开呈现缝隙,让空气得以对流,水蒸气便会快速带走热量。
置茶量多,壶温升降较为困难。
置茶量多,高温冲泡,当茶汤倒出之后,茶叶内容物照常释出。如果需要降温(壶温),若是紫砂壶的开口不够大,降温速度不够快,可以考虑使用盖杯。若是不降温,趁着茶叶释出的内容物不多时,倒入沸水,继续下一泡。这种冲泡方式,冲茶、倒茶的速度快,一般选用较小的茶壶来冲泡,以免茶汤量过多。
水
茶汤好不好喝,茶叶本身最重要,其次是温度,再其次是置茶量与浸泡时间,再来就是水的问题。
一般认为,地下径流(包括泉水、井水)的水质好,事实上,也要参考此一地下径流流经哪一类的岩层。泉水、井水甘甜者,不一定适合冲泡茶叶。有时候,自来水冲泡茶叶比部分的矿泉水表现较佳。所以,对于水的选择必须同时用几种不同的水,同样的容器,同时冲泡同一种茶叶来比较,应当可以选择身边容易取得而比较适当的水来冲泡茶叶。
适合冲泡茶叶的泉水、井水,煮水壶不容易产生锅垢。
到郊区游憩,泡茶的水,宁愿自己带,尽量不使用河水。
水开了之后,水中溶氧量大幅度降低。最佳的方法,是控制不让水全沸,可以保有较多的水中溶氧量。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多困难,一般都会让水全沸了之后再降温。如果使用温度计或者是自己对于水温很熟悉,而且茶叶冲泡不需太高的温度,便可以避免此一疏失。在水全沸之后,利用水与器物的冲激,例如高冲,或甚至加上一个壶盖当成被冲激物,可以增加些许溶氧量。尤其是绿茶、白茶类,水中溶氧量需求高,所以不仅水未沸,而且加上细水高冲,然后分两三次冲茶,可以得到更佳的口感。
茶叶(以台湾的青茶系为例)
台湾的青茶系,采摘的部位是刚展开的对口叶,其有老嫩之分。加上部分生产少量的茶叶有采摘芽的部分(例如白毫乌龙的一心二叶),总共可以分成芽、嫩叶、老叶,三个部分。
如果茶叶有带芽者(一心两叶或一心多叶),香气、味道的表现比较细、钻、柔、韧、艳,变化起伏大。冲泡温度高,容易使涩味跑出;温度太高,容易将茶叶泡坏,在茶汤的表现上,就不那么活泼。
茶叶完全展开才采摘,我们称之为老叶。事实上不能算是老叶,应该是刚成熟的叶片。如果茶树吸收红光量足够,成熟叶香气、味道的表现会比较直接,通常是香气够、韵味足(回甘悠长)。茶叶泡完之后,检视茶叶,不会一捏就烂。如果冲泡温度高,容易将茶叶应有的风味泡出,在苦涩可以耐受的范围里,尽量用高温冲泡可以让茶汤有较佳的表现。
茶汤软、甜,或者是茶叶泡完之后茶叶一捏就烂,很可能是采摘较嫩的茶叶。冲泡温度太高,会将茶叶表皮煮熟、焖熟。所以应适度降低冲泡温度,但以足以表现茶叶的温度为宜。较嫩的茶叶,如果茶树生长良好,茶汤具有阳刚且阴柔的气息:香气虽然直接,但亦具变化;滋味不仅柔韧,且回甘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