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武夷山三教中,道教占主导地位。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郭沫若诗句)。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冲佑观、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现在桃源洞内建有桃源道观。桃源洞内岩壁上,还雕刊着巨大的老子像(道教创始人),堪称“老子天下第一”。道教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清静无为,清淡避世。老子说:“清静谓之正”;华南真人(即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恬淡,天地之平,道德之至。”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从身体静修开始,修炼在于修心,修心在于静,静则生慧,长生不老。因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
从以上三教的主张看,都十分强调“和”、“静”二字。在他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理想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 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
儒释道三教推崇的“和、静”,恰与茶的禀性,茶中蕴和,茶中寓静相一致。因此,茶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朱熹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嶂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堆”。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在《御茶园饮茶》诗中:“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对茶的钟情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唐代河北赵州从谂禅师,活到120岁(778-897年),是位长寿禅师。他有个著名的“吃茶去”的典故。凡到观音禅院去拜谒他者,不管怎样他别话不说,只说“吃茶去”。赵朴初先生又有“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的诗篇。真可谓“禅茶一味”。道教“步虚”、“敬神”更是离不开茶。清代武夷山天游观静参羽士,品茗论道,对茶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他与梁章钜(清广西巡抚)夜谈茶事,提出了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茶品有四等(即活、甘、清、香),深为后人所称道。特别是“活、甘、清、香”四字的论述,可谓静参已彻底领悟岩茶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