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武夷山 《武夷茶韵》
下一主题:中国茶道与养生
从以上三教的主张看,都十分强调“和”、“静”二字。在他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理想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 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
儒释道三教推崇的“和、静”,恰与茶的禀性,茶中蕴和,茶中寓静相一致。因此,茶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朱熹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嶂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堆”。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在《御茶园饮茶》诗中:“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对茶的钟情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唐代河北赵州从谂禅师,活到120岁(778-897年),是位长寿禅师。他有个著名的“吃茶去”的典故。凡到观音禅院去拜谒他者,不管怎样他别话不说,只说“吃茶去”。赵朴初先生又有“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的诗篇。真可谓“禅茶一味”。道教“步虚”、“敬神”更是离不开茶。清代武夷山天游观静参羽士,品茗论道,对茶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他与梁章钜(清广西巡抚)夜谈茶事,提出了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茶品有四等(即活、甘、清、香),深为后人所称道。特别是“活、甘、清、香”四字的论述,可谓静参已彻底领悟岩茶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