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提到,“咸丰、同治以来,遍处种茶,生息亦广” ④。 类似的记载,也常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有关方志中。如安徽歙县,在 其民国县志中也约略指出,“歙地宜茶”,但在“道光八年前生产无 多,故须认销他县茶。厥后逐渐推种,求变为供。至光宣间,计输出 者已达三万数千担” ①。这里所说“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主要是 根据道光八年撰刊的《歙县志》的记载;“至光宣间”,没确定具体 年代,不过从这条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歙县甚至整个皖南的茶 叶生产,也是在咸同或主要就是在咸同年间发展起来的。其实,清季 也是我国古代茶业最后的一个发展高峰,其确切的年限,当包括道光 二十三年(1843)至光绪十二年(1886)这样40多年时间 。中英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 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口岸。1843年在虎门 ,又被迫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从《南京条约》和其补充“章程”等签 订的具体时间,我们将五口通商对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