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泡 茶 的 要 领
下一主题:工 夫 茶 艺
至於「比賽茶」,尤其是近十年來的比賽茶,則印證了「公權力」和「公信力」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台灣茶業界的耆老普遍認為,比賽茶的評審風格,是造成烏龍茶綠茶化,失去半發酵茶特色的原因。評審講究茶葉外型緊結如珠,無形中引導茶農採摘成熟度不足的嫩芽,並在製程當中,輕易混過萎凋、靜置、攪拌之間的發酵過程。結果是茶湯淡而無味,容易流於苦澀,以致近來漸有烏龍傷胃之說。
到目前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二十年前略嫌誇張的「膨風」心態,已慢慢沈澱到基本面。我們想不擺譜,順心適意地喝杯烏龍茶,反倒發覺如入五里霧中。台灣人種茶製茶一百五十年,前一百三十年自己喝不到,後二十年又貴得喝不起。如今茶價漸平,但走進茶行茶館,看架子上琳瑯滿目,聽老闆舌燦蓮花,陡然驚覺對這烏龍之為物,實在莫宰羊。於是很多人怯生生地問,一餅「普洱」多少錢,聽說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