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国际话语权困局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 28917 次
素。一是区域政策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本地名茶先满足内需;二是茶叶企业规模小,还在原始积累的阶段,且企业家的人才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缺乏远见,没有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陈楚平说。

  中国茶还没有国际话语权

  近几年,发达国家规定的茶叶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给中国茶叶出口也带来了压力。

  “农残不是问题,”虽然农药残留不时被海外进口商拿出来说事儿,但王庆的结论却下得毫不犹豫,“负责任地说,我们现在的合格率能做到百分之百。”陈楚平也表示,“能形成残留的农药和重金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不溶于水。农药对茶叶质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王庆分析说:一方面茶叶产大于销,所以话语权在进口国那里,他们为了压价,就设置了一些绿色壁垒;另一方面,进口国之间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也设置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检验项目,比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如果茶农用的是日本的农药,那么茶叶检测结果肯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