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农事茶事系心间——记
下一主题:孙德礼:茶海弄潮浪尖
2005年,赵发刚再赴山东考察,决定加工芦笋茶。“芦笋尖厚薄不均,比一般茶叶难炒多了,有的已经糊了,有的还没干。”赵发刚喝着满是糊味的茶,一直苦到了心里。半年时间,他炒了约50公斤茶,不断琢磨、改进,终于掌握了合适的方法。
2006年,赵发刚批量生产芦笋茶。丰收时节,茶厂工人一字排开,坐在窗口掐笋尖。晴天约138公斤芦笋、雨天约170公斤芦笋才能产出1公斤成品茶。
石家庄一家出口贸易公司慕名来谈合作,要求每年供应250公斤。北京一家公司下了450公斤订单。
赵发刚说,春节快到了,高档茶需求量激增。今年4月份芦笋抽笋后,产量将提升一倍以上。离春节还有20多天,赵发刚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他的茶厂生产的芦笋茶,每公斤卖到3000元。然而,就在两年前,武汉市民还不知道芦笋茶是个啥东西。
不搞建筑把菜种
昨日,记者来到黄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