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日本茶道的宗师
下一主题:茶话三题
据传,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战国]中期的“蜀”地(站长注:详见茶文化的摇篮)。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代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