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茶农发家的“编年史”
发布时间 2010-07-28 浏览 26447 次
钱的数目,魏月德还是记得比较清楚的。

  到了1980年,政策放开,分田到户。到了1982年,他一年已有六七担(约六七百斤)的茶叶收成。不过,那时的茶并不像现在这样值钱,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比种茶还不值。

  20岁奔向山外打工

  1983年,魏月德背井离乡,闯荡闽北。他先后在闽北的三个工场里做茶技师傅,传授自己的育茶制茶技术,赚取工钱。到了1985年,他来到永安打工,砍伐竹林。

  在外面流浪了数年之后,1986年,魏月德又回到了家乡。这年,他经历了几件大事:一是结婚;二是兄弟分家,真正独掌门户;三是发展茶叶加工,开始悉心向茶业方向发展。

  那时魏月德拥有的山田,足够让他每年约有25担(合约2500斤)的茶叶收成。当时的茶叶,一斤约值4元钱。这样,魏月德的年收入可达万元左右,堪称“万元户”。

  “那时候的‘万元户’已经很多,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何况,我还算不上真正的‘万元户’,因为万元收入再扣除一下成本支出,也就没剩下多少了。”

  23岁贩茶在汕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