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文化对古代文学家的
下一主题:紫砂壶配铁观音绝配
唐朝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自此,“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记录之中。
据传,唐宋时期漳浦盘陀岭顶(旧称“黑归岭”,海拔800m)有一间庙宇,面积30平方米,庙宇内住着两个和尚,一个和尚叫黑和尚(漳浦杜浔人),另一个叫大面和尚(云霄人)。他俩在庙旁种茶六亩左右,至今还保留三株。庙内有一口井,井旁有两块石,至今还保留尚好。传说当时进京考试的书生,均要经过此路,在那间庙宇休息。两和尚将井水泡茶请书生饮用,为旅途中疲惫的考生解乏消暑,调整心境。
由于漳州自宋代才开始修地方志,而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从明代才开始修纂的,因此,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见丰富。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漳州通判王炜在《清州十咏》风土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焦入厦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焦坑茶韵》、李纶的《临漳志》等均有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