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海南名优茶简介
下一主题:烤茶相婿在云南
客家人有句俗话说:“好女不过家,好男不吃茶。”过家,即经常抛头露面到处串门走亲戚或去别人家玩,此为先前女人之大忌。而男人不吃茶,这茶就是米茶。客家米茶,早在三国魏张辑《广雅》中已有“米茶”的记载,时人已惯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了。它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等客家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米茶,顾名思义,既有大米,又有茶叶。米茶制作简单易行,在客家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米茶。米茶不是以茶叶擂制,是用炒熟的籼米为主料,放入陶制刻有锋利锯纹的牙钵,用一根茶树木槌,左手握住顶端,右手将槌棒抓紧,钵置膝盖部位双腿夹紧,槌沿牙钵壁顺时针旋转,有节奏地擂动,待米糊成浆后,放入锅中滚水煮沸,加入炒熟的作料,便成米茶。不过,大米在擂制之前,应掺入茶叶、生姜丝同大米在锅中炒熟,这样磨成后的米粉煮成的米茶呈黄褐色,颜色可人又助消化。米茶的作料较为讲究。精、粗皆由主人的经济状况和不同季节的时令菜而定。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常有的作料如:又鲜又瘦的猪肉丁、黑白相间的香菇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