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歌中的平板,除运用在三脚采茶戏,同时也使用于单人故事说唱或劝世文演唱的江湖卖艺表演。安庆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山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清代中晚期,怀宁黄梅山下文人荟萃,他们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种小调互相传唱,逐步流传开来。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来都叫“黄梅调”。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高河、月山、总铺等地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注:采茶戏为乡野茶农劳作时产生的名歌通称,并非专有名词,如安庆黄梅戏的前身为安庆黄梅山地区的采茶调,与安徽祁门,湖北黄梅、阳新,江西赣南等地的采茶调并无渊源关系)祁门采茶戏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续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