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写成工夫茶,如言东印度公司贩运的“
茶叶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至于
红茶何以称做工夫茶,这位洋商的解释是:“做工者的的茶。”——由于文献中确实缺乏可资参照的材料,因而华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义的地“直译”。依笔者管见,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说法去解释,也许更合情理:既然好的
岩茶叫工夫茶,那么,好的
红茶也称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那么,为何
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苍《闽产录异》的一段话可作为注脚。试想,“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这该花费多大的工夫,该有多精湛的技艺?正如清初释超全
《武夷茶歌》所说的:“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其一。其次,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工夫茶的等级虽列在“奇种”之下,但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也不可多得。”“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中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