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国茶大红袍的故事
下一主题:浙江建德:徐志生调研
“种粮食产量不高,种茶却枝繁叶茂,我家8亩石漠化低产地全栽上茶树,3年时间茶园全部投产,年产名优茶青400多斤,净收入3万多元。”6月3日上午,正在采摘茶青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乡大云村农民张应才说起改造低产地种茶致富的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该县有石漠化地、岗坡地、涝洼地等低产地近8万亩。这些土地大部分种粮食,受灾率高,产量低,农民增收致富难。为改变这种现状,该县从八十年代开始投入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大规模开荒垦地,在引进新品种上下功夫。先后引进小麦、玉米等新品种20多个,每亩能增产百余斤。但由于过度毁林、毁草开荒,造成植被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民尝到了破坏生态的苦果。
近年来,该县转变工作思路,提出既要富民、又要绿山的“建设生态印江”总体发展思路,组织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家,对低产地“把脉”。提出以改造石漠化土地、坡耕地等低产地为抓手,大力实施“富民绿山”工程,在改造的土地上种植以柑桔为主的经济林。在铜仁至遵义、印江至松桃、印江至沿河、印江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