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英国人优雅的下午茶
下一主题:泸州人品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带,有山中人扛荷席篓荆筐,内实所谓山茶,脱售于当地。村民因其价廉,争相购饮。后京茶庄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为伪茶。山茶产于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过上方山往南便逐渐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荆为主(紫荆,北京人称为“荆条”,山里人称为“荆蒿”),采其嫩芽晒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卖。喝山茶的,必须用砂包熬着喝,越靠茶叶越浓,尤以冬日喝山茶更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荆芽茶尚称不恶,后以销售发达,饮者渐多,遂将已成小叶的紫荆大芽加入,且多加荆枝,以压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后乃有杂质加入,但山中人不采夏日长叶,亦不采秋后小叶,只采春日嫩芽,因紫荆花芽虽可代茶,而紫荆则颇有毒质,偶有不慎,与肉类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龙泉坞一带,产杏颇多,山中人每于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陈杏,用以泡茶,绝无酸味,而有一缕清香气息,饮之令人心远。拾此干杏,又必须经过雪压,方能有味,于是拾得售卖,人以“踏雪寻梅”称之。我与翁偶虹兄于民十五在小楼流连时,日以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