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武夷茶采制工艺(正山
下一主题:繁育和栽种武夷茶的选
研膏、腊面
唐朝时,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唐贞元年间(785~804),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以拟人化的笔法为武夷茶立传,称它为叶嘉氏。文中追述帝王考验“叶嘉”忠贞的经历:“砧斧在前,鼎镬在后,脔以煮子”,而“叶嘉”则“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由于古代文献中缺乏研膏茶具体详尽的制作过程,后代人只能在《叶嘉传》的“砧斧”、“鼎镬”、“脔”、“煮”等词中得知其大致的制作方法。
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形状不详。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宋朝程大昌考证说:“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溶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