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大师点化,并按云门大师所说的去如法炮制,将野茶采来后,萎凋缩水,虚火旺炒,然后引入道教理论,遵循太极图案中“阴阳鱼”的走势进行搓揉,烘焙。再砍来纤纤玉竹,取其一节,将
茶叶塞入压紧,以蜡烛泥紧密封存。每逢庙会或迎贵客时欲饮用时,将竹筒封口的蜡烛泥去除,剔净表层
茶叶,掏出筒中净茶少许,先在佛祖香案供着,让佛祖享用后再置入沸水中煮。滤其茶汤啜之。此茶有玉竹之甘香、野茶之馥郁,消积健胃,解渴生津,涤心去浊,醒脑明神。扣冰及弟子也在品茗中悟出禅门精神,取其名为“云门竹筒茶”。当地百姓一有恙,便到寺中乞求佛方,扣冰和尚常将云门竹筒茶送给来求医问药的百姓,具有多方疗效。
后来扣冰和尚圆寂,他的弟子张氏仍沿用此法制作云门竹筒茶。每年的庙会活动或行醮斋礼仪时,都要用到大量的云门竹筒茶。后来,云门竹筒茶发展为武夷山周边庙会的专用茶,佛教色彩更加浓厚。至于如何制作云门竹筒茶的工序与技法,如今在吴屯《张氏家谱》中亦有记载。由于云门竹筒茶产量不多,加上工艺独特,显得弥足珍贵。200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