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香翠绿型铁观音乌龙茶采制新技术初探
作者:雷天 福建上杭县农业局
茶叶市场的掘起和火爆,给上杭县带来高山乌龙茶开发的热潮,面积、产量迅速增加,效益显著,采制水平有较大提高,实现了产销两旺。为创新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县茶叶质量,推动高山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近年来在上杭县麒麟山大公凹等9个主要茶场进行高山铁观音乌龙茶采制技术跟踪调查与实践,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概况
麒麟山大公凹茶场茶园面积10hm2,品种铁观音,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茂盛、土壤肥沃,土层厚
2 严格茶叶采摘技术
2.1 合理采摘。
采摘小至中开面驻芽2,3叶或3,4叶嫩梢为标准,实行分期分批采摘,确保每一批采下的鲜叶原料嫩度、叶片大小基本一致。当茶园中有10~15%芽梢已达中开面时即开采,春季茶青持嫩性较好,以采摘中开面为主;秋季气候干燥,茶青持嫩性差,以采摘小开面为主。冬茶又叫冬片(立冬后采),采摘标准介于春茶和秋茶之间。创新采摘技术,对于肥培管理好生长旺盛的新梢(尤其是台刈、重剪更新的茶树,新梢长至10多新叶,尚不能形成驻芽),可视新梢中部大部分叶片(约占60~70%)达成熟度时,采用两种方法采摘,一是用采茶剪,一次性留鱼叶或一叶采下,经凉青、晒青后,及时把每个已成熟,但未粗老叶片采下,其它均弃之不用;二是分批即时采下新梢上达成熟度要求的单片叶,直至最后顶部芽梢达开面标准时再采回驻芽2~3叶或3~4叶嫩梢。板下的或分期分批采下的单片叶宽大肥厚,经加工仍能制成优质乌龙茶(如铁观音单价可达160元/kg),增加产量30%左右。
2.2 掌握天时采茶青。
气候条件是影响乌龙茶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晴天采制的茶叶品质为好,阴天次之,雨天最差。然而同样是晴天,又以午青(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制成的品质最佳,下午青或晚午青(下午2点至5点)次之(也有认为下午青所制品质最佳),晚青(下午5点以后)较差,早青(上午10点以前)最差。早青大多带有露水,不利于晒青,晚青下山较迟,大多错过晒青良机,成茶品质也差。北风晴天采制的茶青比南风晴天好,芳香物质散失少,成茶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鲜爽,因此须抓住晴天的有利时机,在保证茶青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北风晴天或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加班突击采茶,雨天一般不采茶。
2.3 保持鲜叶新鲜完整,做到四分开。
在鲜叶采摘、运送、贮放等环节,不得损害鲜叶的新鲜度与完整性,须用竹笼、竹筐来装运,杜绝以编织袋装运鲜叶。采回的鲜叶须及时分别摊放和加工,做到四分开:即不同品种分开,早青、午青、晚午青(或下午青)和晚青分开,老、嫩青分开,干、湿青分开。
3 茶青的摊凉和萎凋(晒青和加温)
茶青采回后,及时置于贮青间薄摊20~30min,以散热量、降叶温、复活力。对叶表水分未干的茶青决不能晒青和加温萎凋,在特殊情况下采回的雨水青,可用6CT—6型茶叶脱水机脱水(注意避免鲜叶损伤)。萎凋有晒青和加温萎凋两种方法。萎凋程度依茶树品种、鲜叶的厚薄有所不同,要求比传统闽南乌龙茶(浓香型)略轻,叶片稍萎软塌下,叶色稍转暗为宜。减重率春茶5~8%,秋茶3~4%,含水率73%左右。
(1) 晒青。不能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晒青,应将茶青均匀地置于笳笠、水筛或白色晒青布上晒青,摊叶要均匀、不重迭(0.5~
(2) 加温萎凋。阴雨天或傍晚采回的鲜叶无法晒青,可进行加温萎凋,一般采用萎凋槽或热风萎凋,萎凋时将鲜叶均匀疏松地摊在萎凋帘上,厚度15~
4 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过程的关键工序,对乌龙茶品质的优劣起决定性作用。
4.1 做青技术。摇青的次数、转数、时间和间隔时间,随季节、品种、地区、气候及晒青程度不同而异,一般掌握“重晒轻摇、轻晒重摇,摇青的时间由短到长,凉青时间先短后长,摊叶先薄后厚”的方法。
(1)看品种做青,铁观音叶肉及角质层厚而硬,不易发酵,可重摇、需增加摇时和摇青次数,以加强叶片磨擦,促进发酵。
(2)看嫩度做青。茶青嫩,含水量高,宜轻摇薄摊多凉。对纤维化、角质化程度高、含水量较低的老叶,宜重摇厚摊少凉。二是看天气做青。
(1) 春季,尤其是我县高山茶区(海拔
(2) 夏暑季节,气温高,湿度较大,青叶发酵快,宜轻摇薄摊短凉,防止发酵过度。
(3) 秋季。温、湿度较适中,茶青含水量一般偏低,叶张偏薄,宜比夏暑茶重摇和厚摊短凉,防止失水过度。
为提高茶叶质量、拉升商品价值,必须创新做青工艺,宜采取“减少投叶量、薄摊、轻摇、长凉青和轻发酵”的新方法,以促进内含物转化,散发水分,减少叶片损伤,使发酵均匀。其步骤:一是摇青量从原来占摇青机圆筒容积的50~70%,减少为30~40%,鲜叶损伤程度比原来减少,新鲜度提高;二是减少摇青次数与力度(即转数),根据青间温、湿度和茶青嫩度与调控杀青时间等因素,确定摇青次数和时间,通常每批茶青摇青3~4次,一摇摇出淡淡的“青气”,摇时3~6min,凉时1.5~2h,二摇比一摇稍重且“青气”稍浓,稍感茶香,摇时5—10min,凉时2~2.5h,三摇摇香,摇至茶青显露茶香和略感“酸味”边缘显红。第三次摇青特别关键,需停机2~3次检查青叶变化情况。摇时20~25分钟,凉时16~18h。(一般每2小时检查一次青间温湿度和青叶变化情况)。摇后均需等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摇青转数适当减少,一般为传统(30~35r/min)做法转数的一半(16~25r/min);三是薄摊。凉青时每竹筛(约
实践证明,空调间做青的水分散失量大于自然室内做青,因此做青后的茶青含水量前者低于后者;变温处理(20~
5 改进杀青技术
做青适度的茶青,应及时杀青,以固定品质。杀青掌握“温度先高后低、高温、抖抄、杀老”的方法,减少杀青投叶量,缩短杀青时间。滚筒温度为260~280℃(至少
1~3次)。
6 打边、包揉定外形
定外形方法有两种:一是杀青叶经揉捻机揉捻后,再行包揉;二是杀青叶经打边后直接包揉。为达到市场畅销的清香型乌龙茶外形及品质要求,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6.1 甩包(打边)、筛末和回润
对杀青后较干燥及单片叶的茶青(尤其是空调做青叶),经常打边后直接包揉,可防止揉捻破碎、茶汁损失,并增加成品茶的耐泡性。具体做法是:茶青下机后,趋热用布包好,并提起茶包用力向地面摔打6~8次(摔打3~4次后,翻拌茶包后再摔打3~4次使打边均匀),茶青含水量高的甩包次数多,反之次数少,然后筛去碎末进行摊凉回润。打边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道工序,打边可提高茶叶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也是一种保绿工序,红边打掉后汤色叶底明显变绿,价位上升。
6.2 包揉。
包揉是塑造优美外形的关键工序,使用包揉布(
烘焙温度:(1)初烘:温度
至略复烘:温度
最后拣剔茶成形的茶块(一般5~5.5㎏茶青制1的干毛茶,应及时用真空密封包装或密燥、清洁、无异味、避光和低温(2~5免色、香、味变化和降低品质,以保证品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