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丛嘉
从采摘开始吧:
乌龙茶采摘要求新梢形成驻芽,即当顶叶驻芽形成时,采摘驻芽开面的二三叶或三四叶,也叫“三叶开面采”。闽南采摘驻芽二三叶,闽北采摘驻芽三四叶。
所谓开面采,按新梢伸展程度不同又有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之区别。小开面指驻芽梢顶部第一叶片的叶面积约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驻芽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面顶叶的面积与第二叶相似。
乌龙茶鲜叶采摘标准要求有一事实上的成熟度,芽梢大小大体一致,不老也不嫩,这既符合乌龙茶特殊的工艺要求,也具备了形成乌龙茶品质的良好的内含物质基础。
1、工艺效应:乌龙茶的初制工艺中特有的做青工序,要求青叶发生磨擦、损伤作用。但这仅局限于青叶的叶缘部分,而对于枝梗、叶面等部分又要维护其完整性,以便于青叶在做青阶段完成具有生命性征的“走水”等一系列生化变化。因此做青阶段既要求叶组织有一定的损伤,又必须留有余地。
成熟度较高的驻芽梢,叶结构的表皮角质较厚,具有较佳的耐磨性以符合做青工艺的特殊要求。如果采用偏嫩的芽梢,因嫩叶的叶表皮角质层较薄,就容易形成“焦层”或“死青”,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做青阶段的一系列理化变化。
一定成熟度的新梢,具有良好的乌龙茶的品质效应。据研究,新梢不同部位的叶片,一些与品质有关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有所不同。
其规律是随着新梢伸育,叶片的生长成熟,醚浸出物、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茶多酚类含量渐趋减少。醚浸出物含量与茶叶香气呈正相关,含量高,香气也高。
醚浸出物中的类脂包括脂肪、萜烯类、树脂、磷脂、蜡质等。脂肪水解可形成香气成分,萜烯类也是香气成分之一。醚浸出物的苯乙醇、苯乙醛、醋酸异戊酯、正己酸、香乙醇等香气成分,也都是伴随着芽叶的生长而有所增加。
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新梢的伸育成熟而增加,特别是叶片成熟老化时,p一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都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通常被认为是茶叶制造中可能转化成高香成分的一类物质。例如可转化形成p一紫罗酮、茶螺烯酮、二氢海癸内酯等。前者具有紫罗兰香,后两者在茶汤中含有微量就有明显的香气特征。
此外,多酚类总量随着新梢仲育而减少.青叶在乌龙茶的萎凋、做青工序中,氧化发酵强度相对较弱,便于工艺技术的掌握。而且在多酚类组成中,涩感较强的酯型儿茶素相对含量随着新梢伸育而减少;涩感较弱的非酯型儿茶素相对含量随着新梢伸育而增加,有助于乌龙茶醇和滋味特征的形成。
还有成熟叶肉细胞内含叶绿素增多,光合作用效率高,大型淀粉粒、糖和全果胶量增加,赋予茶叶甜味和汤厚感。
这说明,采摘成熟度较高的芽梢恰好与乌龙茶香高味醇的特征相适应,所具备的化学物质基础符合乌龙茶品质要求。
茶叶生产的采摘技术要求,既要符合制茶工艺的原料标准要求,又要兼顾茶叶产量与树势的维护。
就采摘标准而论,闽南采摘标准要求为小开面至中开面之间,一般掌握春茶中开面,夏、暑、秋茶小开面;闽北乌龙茶则要求为中开面至大开面之间;即闽北采摘标准较闽南采摘标准要求成熟度要高一些。一般认为,以顶叶开展4一7天后达中开面要比小开面所采制的成茶香味较佳,冲泡次数较多。
以茶叶产量而论,也是以中开面采摘比小开面约高20%以上。但在大面积生产情况下,为抑制“洪峰期”,调节劳力和防止粗老,采摘宜适当提早,即所谓“前期适当早,中期刚刚好,后期不粗老”。通常是以小开面开始至大开面结束。
实践中,乌龙茶采摘既重视采摘标准,也讲究留叶标准,以免影响次轮梢伸育和树冠培育。
福建乌龙茶区采摘期因茶区不同而有差异。闽南茶区采摘期长达7个月以上,分为4个或5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若干批次。内安溪茶区全年分春、夏、暑、秋4个季节;外安溪直至11月份还可采摘冬片。具体采摘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并受气候海拨影响极大。闽北采摘期全年也分四个季节,即春、夏、秋茶和秋露茶。 闽北采摘习惯是前批采正茶,后批采脚茶;晴天上午露水干后采正茶,雨天及露水未干前采脚茶。当地茶农对正茶和脚茶分别采制,有利保证正茶产量、品质,也兼顾脚茶收益。 实践表明,乌龙茶采摘宜选择晴天。最好安排在晴天上午9时到下午2时,统称“午青”。上午9时前采的称“早青”,下午2时后采的称“晚青”。“午青”品质最好,次为“晚青”,而以“早青”品质最差。 采摘“午青”是制高级茶的关键。如安溪县举办的“铁观音茶王赛”评选,颇具宋代“斗茶”的遗风。按当地经验认为,制出“音王”,首先得选择晴天和早晚清凉的天气采茶,并一定要采摘“午青”。理由是在这样气候条件下,茶青才能“消水”(系闽南方言,有缩水或失水的意思)着香。 萎凋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鲜叶在这一工序中主要发生失水的凋萎变化。 |
1.水分;鲜叶在萎凋摊放过程,基内含水分沿着叶气孔、角质层挥发。这样,离体叶内含水分在没有外来给源补充的条件下,将渐趋减少。 2.酶活性与内含物转化:伴随着鲜叶水分的散失以及体内呼吸代谢活动的进行,叶细胞膜透性及酶活性渐趋增强。特别是水解酶活性有较显著地增强,促进了叶内含大分子不可溶性的物质降解转化,形成分子量较小、溶解度大的物质。同时也有一定的氧化变化作用,致使青叶在萎凋阶段其可溶物有不同程度增多,这对增进乌龙茶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3.气味:随着萎凋时间的推移,离体叶渐趋衰亡,叶组织细胞严密的整体结构趋于解体,许多结合态的芳香成分变成游离态,容易向外扩散挥发。率先挥发的多为具有青臭气的低沸点的组分。因此,萎凋阶段青叶多显示有强烈的青臭气特征。同时,萎凋阶段,由于物质的转化作用,也会部分地形成新的芳香成分。据测定,类似乌龙茶萎凋作用的红茶萎凋过程,芳香成分可由鲜叶的40多种增至60多种。萎凋阶段,对于乌龙茶品质香气的构成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4.色泽:鲜叶色泽在萎凋阶段,由于色素组成的改变,如黄旦,毛蟹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262%(占干量)和0.363%(占干量)而其萎凋叶分别减为0.249%和0.281%,多酚类氧化产物的形成,失水后细胞汁液浓度的加大等,由富有光泽的鲜绿色渐转为暗绿色,且失去光泽特征。 总之,萎凋突出的变化机制是失水。在失水条件下,和呼吸代谢的带动下,鲜叶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特性也随之改变。这一转化为后续工序的进行作好了鲜叶在理化性状上必要的准备。对整个工艺而言,它是开路先锋,类似于一支曲子的第一个定音音符,虽然整支曲子的模式不是由于这个音符可以确定,但是,由它定下的调门,有着贯穿一曲终了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
(一)日光萎凋 晴天气候,一般乌龙茶都要求采用日光萎凋,也叫“晒青”。可分为“凉青一晒青+凉青”几个步骤。 1.凉青:晒青之前的第一次凉青,目的在于消除鲜叶装载运输过程中的闷热,似恢复青叶的生机,防止劣变,并散发叶表水分,便于下一步晒青的技术掌握。 凉青方法:将茶青薄摊在室内阴凉的地面上或水筛等凉青工具上,约经20分钟左右,叶温下降,恢复茶青活力时为度。 2.晒青:晒青是日光萎凋的主要过程。目的是通过日照处理,较快地蒸发茶青水分和促进茶青的理化变化作用。 晒青方法:将茶育薄摊在水筛或竹席(或称篾垫》上,于阳光下接受日照辐射。 水筛摊晒,,分“开筛”“收筛”等动作。“开筛”也叫“开青”。将适量(o.5公斤/筛)的茶青,放在水筛上,双手持筛沿稍一抖转,茶青即平铺于水筛上;筛上茶青要求分布满整个筛面而其叶与叶之间又互不重迭。“收筛”’亦为双手持筛沿,一旋转再加一振抖,将干铺的茶青集中归拢成堆状。晒青时可将其置于室外晒青架进行光照处理。晒青期间为使晒青效果均匀,可通过“收筛”。与“开筛’作翻拌处理。 地面摊晒。将茶青直接薄摊在晒青场所的竹席上,厚约2—4厘米,视日晒时间的长短需结合2一3次的翻晒处理。 晒青适宜的阳光是弱光和中强光。一天之中,一般以上午11时以前或下午2时以后的阳光较为适宜,技术容易掌握。一般不宜在中午强日照下曝晒,以免灼伤茶青。若茶青数量多,必须争抢时间晒青,则在强日照下收晒动作须十分快速、敏捷,稍加照晒即可。 晒青历时以达晒青适度为标准,一般约为15—30分钟,视阳光强弱而定。适度时,茶青从总体特征来看,叶态萎软,伏贴。叶背色泽特征明显突出,茶农以“鱼肚白”色形容。 从单个叶梢来看,手持叶梢第二叶下垂,叶色转暗,失去光泽。晒青程度若偏轻,做青时易受损伤;偏重,做青时,茶青不易恢复活力,也会影响做青效果。 |
1.水分: 青叶的水分含量在做青阶段渐趋减少.但这不是这—过程的技术要旨。更重要的是反映水分在做青特殊条件下的流向与行踪即“走水”。 所谓“走水”,是乌龙茶制造技术中—种特有的现象。摇青与凉青——促进与缓冲延续交替的过程中,茶梢由于不同部位组织结构的差异,以及空间接触面的不同,就茶梢上下部位而论,梢上部组织结构角质化程度低,容易失水.就叶片与梗脉而论,大量水分是通过叶背气孔,一部分水分通过叶表皮蒸发。 同时,叶片与外层空间接触面也大于梗脉.这样,茶梢在失水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同部位不均衡的失水现象,特别在较长时间的等青阶段,不均衡失水现象尤为突出。叶片一旦失水,膨压减小,失去紧张状态面变得萎软——即为“退青、相反经摇青的促动,梗脉中的水分被加速输送至叶面,由于水分的补充,叶面组织暂时因膨压加大而呈充盈的紧张状态即为“还阳”或返青”。 所谓“退青”的死去和“返青”的活来的交替出现,俗称:“走水”现象,是青叶水分传输过程的一种特有现象。 通过“走水”,其一,使梗叶各部位能均匀地失水。 其二,由于水分的沟通作用,保证做青叶仍具有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与活力。正是叶梢所具有的整体性与活力,使得在做青阶段的发酵转化中还兼具有渐趋衰亡组织所出现的一系列物质的异化代谢现象,如甙类的水解,和一系列物质的降解转化。 这种叶组织的整体性与活力,对形成乌龙茶品质是至关重要的这与茉莉花蕾须带蒂采收,方能正常开放吐香有类似之处,即离体组织需要有局部整体性,才有可能维持其一定时限的生命代谢活动。 做青阶段,青叶损伤过度或折断等。 茶农俗称“死青”。这种“死青”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局部整体结构,无法进行“走水”,难以制出优质茶,为茶农所禁忌。 其三,水分子流动过程中,可将梗脉中的内含物带至叶面。 椐研究认为,嫩梗中涩感弱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是叶面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两倍,而涩感强的酯型儿茶素却只有叶面中含量的一半。另有Popov等人测定了不同部位茶氨酸和游离基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它们在茎梗中含量最高。 其茶氨酸含量占干重依次为第一叶0.31%,第二叶0.42%,第三叶0.58%,茎2.10%。这些成分从梗脉向叶面分布,使叶面儿茶素、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对改善叶面内含物组成,降低乌龙茶的涩味感,以及增进香气,滋味都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内含物被带至叶面,比之在梗脉中,增大了反应界面,有助于这部分物质的转化。 当做青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走水”时,滞留于梗脉中的物质就无法进行上述的变化。茶区有所谓的“苦水”去不尽之说,即针对这种滋味青涩,香不高的现象而言。 |
3.香气: 做青阶段,显示香气特征的芳香成分通过低沸点青臭气成分的挥发,以及上述一系列化学效应,芳香成分在量上、组分的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高沸点组分的比例随着做青历程的推进将越来越大,以致于做青阶段,香气发生了青臭——清香——果花香这个变幅很大的变化。 做青阶段,叶绿素的破坏,叶黄素以及多酚类氧化产物的积累,使青叶由青绿色转成黄绿色,叶缘损伤部分由于多酚类氧化程度重,相对积累的氧化物多,显示出红边特征。 此外,滋味方面,做青阶段内含物的一系列转化,其可溶部分构成了乌龙茶味的风格. 二、做青方法及技术要求 闽南制法、闽北制法做青技术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就萎凋程度、做青技术和发酵程度而言,闽北制法具有“重晒——轻摇——重发酵”的技术特点,闽南制法具有“轻晒——重摇——轻发酵”的技术特点。 反映在做青历程上,闽北具有摇青次数多(8次左右),摇青历时短、摇青程度轻、凉青间隔时间短的特点。闽南具有摇青次数少(约4次),摇青历时长、摇青程度重、凉青间隔时间长的特点。 做青因使用的摇青机具的不同,可分为手工水筛摇青、摇笼浪青、摇青机摇青、综合做青机做青等多种方式。 摇青机摇青 动态的摇青处理是通过摇青机运动来完成。静态的凉青是将青叶铺放在水筛上进行“等青”作用。 为叙述方便起见,将整个做青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做青前期阶段;做青前期阶段,闽南制法一般指的是第一、第二次的摇青和凉青。闽北制法一般指的是第一至第三次的摇青和凉青。以闽南制法为例,做青的前期,完成萎凋处理的茶青,叶态萎软,但含水量仍较高。前期主要目的是促进“走水”和恢复青叶的活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相对地使水分较快地挥发,以及适度损伤叶组织细胞,以增强细胞透性等,为做青后期内含物深刻的转化作必要的前期的理化性状上的准备。 与之相应的摇青技术,根据叶组织含水量高,又要求恢复青叶活力,避免损伤等特点,摇青以掌握轻摇为原则,即摇青历时宜短,程度宜轻。因为,前期摇青程度如果偏重,叶组织细胞膨压大,摇动过程易损伤折断,破坏了叶梢的整体性,这是为做青阶段所不容的技术失误。茶青将因此而不能正常地“走水”,也就无法完成“走水”所要达到的一系列理化变化。但是,也不能过分偏轻,否则失水速度慢,细胞透性、酶促的各种化学转化都小,物质应有的正常转化受到限制,也是为技术所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般第一次摇青以青气微露,叶态稍有紧张状态为适度俗称“摇匀”。第二次摇青以青气较显露,呈较明显的紧张状,叶缘略有红点为适度,俗称“摇活”。 做青前期与摇青间隔交替进行的凉青,技术掌握以通透易于失水散热为特点。因做青前期青叶活力强,含水量高,以利于生命代谢活动中热量的释放和水分的散发。将青叶均匀乎,平铺于水筛上,第一次凉青每个水筛约装青叶0.5公斤,第二次凉青每筛可增至1公斤左右;视气候、茶青状态而定。一般以茶青从摇后紧张状变成萎软状,伏贴于水筛上时为凉青的适度标准。 2.做青后期阶段,做青的后期,青叶含水量降低,膨压减小,细胞组织汁液浓度增大,粘度变大,具备了经得起摇青振动而不致损伤折断的物理性征;而且细胞透性增大,物质与酶接触机率也增大,是进行内含物深刻转化的有利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