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 茶香亲亲 | 只看他(她)
2009-06-29 21:06:19 引用

漫谈广州茶楼文化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饶展雄 

  早在宋代茶就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议茶疏》:“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作为普遍饮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饮茶可生津止渴,醒脑提神,强身健体。对于广州闷热的气候来说,饮茶是很适宜的。广州人不仅在家品茶,还喜欢走出家门上茶楼饮茶,这已经成为广州一般市民的生活方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州出版的《时谐画报》称:“试观吾粤常人每朝惯饮早茶者,设一朝不饮,则精神疲倦。”

  广州人饮早茶的习俗由来已久。桨栏路原茶楼同业公会会址内,存放有一块樟木木刻牌匾,上刻“成珠楼”,下刻“乾隆十年”(1745),这一实物说明成珠楼是至今尚存的广州最老的茶楼。乾隆时,饮茶之风甚盛,乾隆本人就很爱饮茶,晚年更嗜茶如命。当一位老臣对他说:“国一日不可无君”时,乾隆哈哈大笑,意味深长地答道:“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可见茶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乾隆在位60年,享年88岁,他的长寿与他饮茶保健养生不无关系。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所以乾隆时期饮茶风尚很快便普及民间,这也可说明成珠楼建于乾隆时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成珠楼在河南(海珠区)南华中路180号,漱珠桥之东侧,初创时仅仅是一间简易的平房,名叫成珠馆。此地在清代有几个大集市,从东至依次是福仁市、漱珠市、歧兴时。成珠馆所在的漱珠市正处在各集市的中心。自鸦片战争以后,河南区域有潘、卢、伍、叶四大豪绅,与成珠馆紧密相连,或距离不远。此外,名胜海幢寺和成珠馆近在咫尺,游客甚多。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成珠楼得以发展而经久不衰的有利因素。

  清代河南多种茶为业,“以春时未过清明,秋时白露,冬时雪芽为最。”河南产茶多为苦丁,苦丁叶大如掌,一片入壶,真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烹河南苦丁者,以少许为良。苦丁茶是河南茶馆待客用茶的必备品种之一。

  广州人饮茶的场所,经历了茶寮、茶馆(二厘馆)、茶居、茶楼的变化,从茶寮到茶楼是一个逐步交错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某个时期内,前者慢慢衰退,后者逐步取而代之。茶寮是一般劳苦大众的饮茶和休息的场所,环境设施非常简陋,甚至还是一种兼营的性质。清人徐珂《清裨类钞》中有所描述:“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清人金武祥《栗香随笔》也提到广州的初级茶寮:“广州北门外多坟,弥望皆是,市廛尽处有快阁,为行人茶憩之所。”“这种简易的路边茶寮被称为一厘馆”(当时每毫钱等于72厘),盛行于咸丰、同治(1851~1874)间。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店家为改善经营,提高知名度,适应社会的需要,便设立了广州最初的专业茶馆即“二厘馆”。

  “二厘馆”较之于一厘馆有很大的进步,设备虽只是平房作店,却较宽阔,有固定的四方桌、长条凳,特别是饮茶不只是饮清茶,还有点心糕饼,如大件松糕、大包、芋头糕、芽菜粉和其他饼食。当然点心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后有糯米鸡、盅头饭等。供应的形式是摆在台上,任由客人自取,食毕结账。到二厘馆饮茶的客人,一般是开一盅茶,吃两件点心,称之“一盅两件”,花费只需二厘钱,基本上能填饱肚子,因而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当时民谣云,“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二厘馆”多设在码头、鱼栏、果栏、肉市场附近,是劳苦大众较为集中地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既能饮食,能在劳动后补充能量,又能与各行工友沟通的场所。

  对有身份的人士,上层士绅,有地位的商人和自由职业者而言,光顾“二厘馆”有失体面,他们是不愿意去的,他们需要有能确定自己身份地位,能互相交流的休闲场所,因此,比“二厘馆”在各方面都更高级一些的茶居开始出现了。两者之间的服务对象不同。茶居偏向上层人士,追求文雅舒适。连店名都有其独到之处,如第五甫的五柳居,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陆羽居,陆羽号称茶叶的鼻祖;第三甫的永安居、永乐居,寓意永远康乐之意。茶居较“二厘馆”高级,表现在茶居需要一定的装修,要有较宽敞的空间,要有比较舒适的环境,茶叶品种较为多样,点心较为精致,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各个方面都要适时更新。

  以光绪六年(1880)西关第十甫的陶陶居为例,其初名葡萄居,原是一条城郊小道上一位大户人家的书院,名“霜华书院”,书院是学子云集的地方,庭院较为宽敞,稍加装修改造即可作为茶居。若干年后,该地开辟马路,逐渐变为繁华闹市,初期以经营清茶细点为特色。后来葡萄居易手由一陈姓老板经营,易号“陶陶居”,寓意到此品茗乐也陶陶,既风雅别致,又与原名字音相近,有利招徕旧客。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学馆,讲学之余常到陶陶居品茗。黄静波老板见康有为学生多,名气大,想借他的名声来提高自己的店誉,请他书写招牌,康有为欣然命笔,写下“陶陶居”三字。不出所料,此后生意果然兴隆,声名远播,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2 楼主 茶香亲亲 | 只看他(她)
2009-06-29 21:06:14 引用

广州茶楼文化


    茶居何时开始出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食在广州史话》有另一种说法,“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茶居。”《广州美食》的笔者认为后说有资料可证,美国人约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广州漫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游玩广州全城之所见所闻。他说在广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铺,走过茶居的大厅可以看到后面的古坟”。可见光绪初年不仅有“二厘馆”,还存在茶居,“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一说是没有根据的。


    光绪年间,广州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手工的名牌产品“京广杂货”继续远销海内外,盛誉不衰,外贸出口有更大增长。新兴的制造业,造火柴、造纸、造船相继兴起,这一切表明广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社会阶层结构起了新的变化,新兴工商阶层日益扩大,而洋货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居向茶楼过渡的进程。


    广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挂牌的茶楼,一般认为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内装饰以古代风格为主,家具采用高级木料制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带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极为繁华,广州最早茶楼出现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


     茶居演变为茶楼是一个飞跃。精明的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商人,在名镇佛山逐渐衰落以后,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广州,纷纷在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建起三层以上的高楼,比同行们要高出一层以上的楼房,称为茶楼。起初开业的有著名的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楼,以楼高望远,地方宽敞,座位舒适,水沸茶靓,食品精美,价格适中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光绪前后兴办的茶楼为后人较熟悉的有惠如楼(1874年)、荣华楼(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莲香楼(1889年)、云香楼(1904年)等,这些茶楼创建时都不是三层以上的高楼,而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例如惠如楼最初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陈惠如对小偷“林大贵”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惩罚他,反而资助他。以后,“林大贵”去南洋经商致富,三年后,“林大贵”为感恩,一连几年的除夕都寄给陈惠如200块银元,陈就是用此钱在原地扩建惠如楼,还陆续兴建了三如、多如、大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宝如九家“如”字号茶楼。创建时的惠如楼其七米高的招牌与众不同,一般是红底金字,而它的却是黑底金字,盖因开业不久适逢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招牌不能挂红之故,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挂了110多年,后来装修时才改掉。改建后的惠如楼楼高四层,每层有四五米高,采用南北落地窗设计,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立面二楼采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圆形阳台,有西方巴罗洛的风韵。各厅堂均挂有名人字画。品茗之处挂名人字画,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有云,“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在京师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广州的许多茶楼都沿袭了这一传统风格。广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楼,表里都展现出广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广州茶楼的外观,或偏于民族传统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结构,从而形成岭南特有形式,为广州市井风情增加风采,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


    1933年改建后的陶陶居,是在广州茶楼中最具传统特色者之一,它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三层高楼。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风格,各层楼各具特色。如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别具匠心,室内装修精美典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楼顶临街处加盖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甚浓。


     广州饮茶特色,名扬四海,吸引许多名人上茶楼饮茶。毛泽东在广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顺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饮茶,故其《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忆在妙奇香和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夫人许广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饮茶吃饭。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出国去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曾到北园饮早茶,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


    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咢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


     牛力在《试论近代中国茶馆的社会功能》文中说,茶馆远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场所,其社会职能包括休闲娱乐、经济交往、调解纠纷、信息传播、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