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20434 次 | 回 12
#1 楼主 榛子 | 只看他(她)
2009-07-15 07:07:03 引用

  


——非美学的出走(作者:蒋勋)


 


美,作为一种学科,充满了矛盾。


在以“美”命名的所有专业里,“美”不得不被规划成为一种体系。


遵守着按部就班的逻辑,美,被框架成可以分析、可以定义、可以条理分明的知识。


但是,美并不是一种知识。


中国古代早已领悟:美是一种“痴”。


“才绝”“画绝”“痴绝”。


“才绝”与“画绝”都不难理解,但是,“痴绝”却不容易诠释。


从字面上看,“痴”是知识的生病。


在病字偏旁里放进知识,也许是彻悟了“知”的不足吧。是的,“美”不是一种知识,如同“爱”不是一种知识。


人到痴处,面对着“美”发呆;人到痴处,在情深处泪流满面。


痴,没有什么道理可说,只是生命可以为之生 为之死的执着吧。在他人的眼中看来毫无意义的执着,也只有“痴”可以无视世俗褒贬,无怨无悔。


许多与美有关的课程,无法了解“痴”是一种病,上了瘾,无可救药,不能治疗,无法痊愈,“美学”便恰好戕杀了美,“美学”以“美”为名,却走到了与“美”背道而驰的歧途。


老子很早就发现了“美”,竟然是“非美”。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世俗大众尊奉“美”为“美”,附庸“美”,使“美”成为俗滥的 千篇一律的流行;“美”便失去了创造性的意义。美没有了特例独行的个性,美失去了风格的典范,“美”不再是“美”,如此地“美”,斯恶矣。


没有比老子的这一段“非美学”的论断更精辟的,他看到了俗不可耐的附庸风雅,看到丧失了真正生命力的涂脂抹粉,看到扭捏作态的东施效颦,对天下俗众皆知的“美”,严厉地指斥为“斯恶矣”。


美,不是尊奉与模仿。


美,无疑更是一种叛逆,叛逆俗世的规则,叛逆一成不变的规律,叛逆知识的僵化呆板,叛逆人云亦云地盲目地附和,叛逆知识与理性,叛逆自己习以为常地重复与原地踏步。


美是一种“痴”。


知道了知识的不足,知道了理性的贫乏与脆弱,知道一切定义与条理的荒谬。“痴绝”的生命,长啸而起,山鸣谷应,在问明的绝境使历史溅迸出血泪。


 


美,不是一种学问,美,是一种“痴”


 


我们很难理解阮籍为什么走到荒山去,在穷绝的山路上放声大哭。


我们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琴为什么一根弦都没有。他在这张素琴上铮铮而弹,


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我们很难理解嵇康的“广陵散”,难以理解他“手解五弦,目送归鸿”的傲气与悲凉。我们难以理解他走向刑场时的罪名:“上不臣天下,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我们或许曾经是围观嵇康行刑的地观众之一,“夕阳在天,人影在地”,


我们还是难以理解一个孤独走向死亡的音乐家的傲气与悲凉。三千太学生求教广陵散,广陵散时传说中最美的音乐,但是嵇康在刑场上仰天大笑,他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美,不是一种学问,美,是一种“痴”。


痴到了极处,血泪迸溅,围观的人中并无一人知道那笑声的荒凉。


有一个时代,美,都一一隐匿着,成为“非美”。


我喜欢那历史的河边,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渔夫的歌声其实在河边流传了很久,只是屈原第一次听到而已。


唱这样歌声的常常是河边渔夫,是山中打柴的樵夫。他们唱着唱着,就唱出了时代中知识者的末路,他们没有歌赞,也没有嘲讽,没有恋慕,也没有悲悯,他们只是彻悟了什么,也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匆匆一两句交谈,留在历史上,使会心者一笑罢了。


诗人到了“痴绝”,或许会有震惊历史的诗句。


生命到了“痴绝”,却只有血泪。


司马迁的《史记》写了许多生命的“痴绝”。


楚霸王在乌江围困中的慷慨高歌,和一生不舍的女人和马告别,他留下一种历史的“痴绝”。


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唱出另一种生命的“痴绝”。


他们或许是不屑于“美学”的把,他们走向生命的绝望之处,谈笑自若,使千百年的后来者知道:痴道绝处,只是简单去完成自己一心要做的事,别无他想而已。


  


痴道绝处,只是简单去完成自己一心要做的事,别无他想而已。


 


""的教育可以是一种“痴”地尊敬吗?


知道“痴”到极处,没有什么道理可说,只是“春蚕到死”而已。近代西方,到了罗兰 巴特 到了傅轲,有一些“痴”的领悟,傅轲的“疯癫与文明”指证出某种“痴”的创造力量。


我已离开了学院。


学院或许是留给中规中矩的“非痴者”的吧。


“都云作者痴”,在东方美学里一贯着“痴”的传统,其实施叛逆主流学术的一脉香火。


“痴”,所以可以非主流。


“痴”,所以可以不正经。


“痴”,所以可以装狂。


“痴”,所以可以离经叛道。


到了晚明,“痴”可以成“癖”,而创作者大声说出:“人不可以无癖,无癖则则无情!”


傅轲是知道“知识”与“理性”的病癖的,他便大胆走向疯痴的研究而去。


在东方或许还区分着“疯”与“痴”的不同。


艺术上不乏以“疯”“颠”命名的重要的作者,如:“张疯”“米颠”......等等。


但更重要的仍是“痴”。


“痴”仿佛是更深情的一种理性,一般知识达不到的理性。一种专注,一种凝视,一种前世宿命中注定 无法逃离的纠缠。


“我爱汝心,汝怜我色,以是因缘,经百世千劫,常在缠缚”。


楞严经中也在讲这一种无以名壮的“痴”。


因为“痴”受辱 受伤 受苦 血泪迸溅,早大寂寞大孤独中走向绝望之处,却可以一声长啸,惊天动地,使俗世的美,纷纷陨落。


历史上长久听不到一次这样的啸声。


历史上长久见不到一次这样的“痴”。


萎弱的美,使美已俗不可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令人耳聋”,老子早就嘲笑了漂亮的美术


与音乐,那些瞎眼与耳聋的俗世之美,没有了生命的热情,仍然存在着,徒


具形式驱壳而已。


“非美”或许将长啸而起。


 “非美”是从“美”出走。


 “痴”是从理性出走。

#2 如菊 | 只看他(她)
2009-07-15 07:07:59 引用
#3 朵儿 | 只看他(她)
2009-07-15 08:07:52 引用
痴道绝处,只是简单去完成自己一心要做的事,别无他想而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4 夏寂 | 只看他(她)
2009-07-15 09:07:01 引用
美,不是一种学问,美,是一种“痴”。
#5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9-07-15 10:07:24 引用

美丑善恶


都是相对的。

#6 阿土 | 只看他(她)
2009-07-15 10:07:01 引用
#7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9-07-15 12:07:22 引用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大音希声,大道低回,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8 平凡小居 | 只看他(她)
2009-07-15 14:07:22 引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 常在心 | 只看他(她)
2009-07-16 03:07:01 引用
#10 花开花落 | 只看他(她)
2009-07-16 04:07:34 引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