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6884 次 | 回 12
#1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58 引用

 


在这里分享我于2010年10月在安溪老王家用传统工艺焙制老茶的体验与心得。愿与大家交流探索年份茶的奥妙!


 


年份茶制作记录(一)


201010120101014


地点:安溪县剑斗镇前炉村(老王家)


 



 


“年份茶”从这里开始


传统源于自然,从自然中挖掘传统


 


 


 



2010102  


 


老王今年年五十五岁左右,从十五岁起就从事传统茶叶的制作工艺,擅长“火工”,素有“鬼火神工”之称。如今听说要用传统火工焙制年份茶,心情很是激动。用安溪的闽南语夹带生硬的普通话,向我诉说制作年份茶的玄机。


 


“年份茶只能用炭火焙制出来”,虽然他不能上升理论去解释个中的原理,但是他可以用经验来说明:炭火火温如何的控制,如何用闻气味如何来决定焙制时间的长短。


 


年份茶回家了,这里原本就是传统年份茶的家乡,飘息不定的年份茶终于找到自己的家。一个传统东西,只要根还在,生命就存在,就有它的生命力,如今我们找到它的“家”,从这个家开始就可繁荣壮大。


 


一切是那样的简陋,但只要这“魂”在,这“魂”就有所归,年份茶再也不是孤魂鬼影地四处飘息不定。


 


炉火升起来了,由于灶是新砌的,灶土没干透,使得烟雾很大,渐渐地炉火着起来,火很旺,待烟雾消失后,老王用家存的炉灰压住火焰,火苗便在炉灰下暗燃着。


 


大便急了,老王家里没有卫生间,老王领我到室外厕,这哪是厕所,分明是猪圈,粪坑上支二块木板,蹲在上边方便,蚊虫很多,粪便掉下溅起粪水,让人觉得很恐怖,一会儿屁股被蚊虫咬出一个包接一个包。如今在偏远的山村,村民们仍然还是这样方便,收集起来的粪便是上好的肥料。


 


老王说:等烟没有了就可以上茶焙了。


 


山下摩托车送来两袋木炭,是上好的薪炭,约摸二百斤,炭很贵,每斤25角,加上运费一斤木炭约合每斤3元钱。


 


老王媳妇做好点心让我吃,我没有吃点心的习惯。当地村民一天四顿,晚上还吃“夜宵”。


 


“老王”,小苏叫他叔叔,三岁那年小苏生父病逝,妈妈改嫁现在的“叔叔”。这一切是在喝茶的当下老王用半生不熟外带闽南语的口吻告诉我的,语速非常慢,几乎喝一杯茶,讲完一句话,小咬(小黑虫)很多,成群结队,我不怕小咬,打死后一巴掌血,被小咬咬的地方也不起小包。老王的孙子(二岁)很怕小咬,头上被小咬咬得一个包接一个包。


 


老王家的狗很听话,一点儿都不认生。


 


16:00第一锅茶上炉了,这是一款2004年秋茶(铁观音)曾用电炉烤过,呈微发酵味,泡出茶汤“清味”,干茶存有“清茶味”、涩味。


 


与老王商定,去清茶味后就可出锅。


 


天气:温度32℃,湿度64


 


太阳西下,开始有些凉意,烤炉上散发的茶叶香很诱人,坐在院落前看书很安详。


 


晚饭是“土猪肉猪蹄茶菇汤”老萝卜干炒鸡蛋,稻米稀粥,米是当地米煮出的稀饭,我连吃两碗。老萝卜干据说放了五六年了,有些酒香味了。


 


茶叶还在炉上焙,九点三十分我已睡着了。夜里老王看了二次茶叶焙制情况。


 

#2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24 引用

2010103       温度32℃,湿度64 时间:08:00


 


早上起来,阳光灿烂,老王的房子坐西朝东,阳光直射客厅。我们拿了一把炉上焙的茶叶,放在竹盘中左看右闻,又对照烤前的样茶后,然后冲泡品尝…….这水这味,已经没有先前的“老旧味”了。茶的本味香出来了,有一股淡淡的芳香和些许糖香味(甜)。老王说可以起锅了。吃过早饭,08:00第一锅茶起锅了,灶中还有余火,老玩继续往灶中添加木炭准备焙制第二锅茶。


 


我找到森林中一处偏僻的地方,解决一天生活中的“大事”。炉火被老王重新燃起火焰。还是要等到烟消后才能上茶焙。


 


随着太阳升起,温度提升,整个大山沟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小苏的母亲,微驼的背,背着自己二岁孙子,不停地干活,喂鸡、喂猪、下地摘菜…..小孙子很乖,吃着奶奶摘给的番石榴,不哭不闹。老王说今天要比昨天多生一灶火(昨天两灶),到邻居家借了一个焙笼,这样一来,一天就可焙30斤茶。


 


“小咬”出来了,有十几只“小咬”咬我,不停地拍打,但咬过的地方,不起小包,也不痒,咬过的地方只留下一个小红点。


 


十点茶叶上炉,共三灶,每灶约10斤左右。


 


第三灶茶底品质不高,茶叶分量明显偏轻,黄叶较多,偏青,年份较短,老王说焙制的时间要长些,否则“青味”难除。第二灶茶底与昨天第一锅(二个灶)焙制的是同一类品的茶,不同的是今天用“硬炭”焙制(温度明显高于昨天)。第一灶茶底品质较好,结实,颗粒均匀,年份大致4年。


 


小苏的妈妈一大早就抓鸡,说要杀土鸡给我吃,说是儿子交待,我不让杀,村里人家养大一只鸡不容易,乘我午睡之际,她把鸡杀了,在厨房把鸡剁得山响,醒来一看鸡已入锅炖了,山里人很实在。小苏告诉他妈,傍晚时会有人从福州赶来,目的是进山看焙茶。


 


王家焙制年份茶的消息逐渐传开去,这一天来了好几拨人,都是山村的邻居,许多上了岁数的人,回顾制作年份茶的历史时津津乐道,言谈话词中夹带一切制作“年份茶”的秘诀和信息,其中一位十三岁的男孩,在谈论制茶时一点也不逊色,他说他有品尝年份茶的诀窍,他说这些窍门是他爷爷告诉的,他母亲祖籍广西人,昨天在剑斗搭我们车进山的,她说十几年前是被人骗来的,今年二十八岁,是已有二个孩子的妈妈,车上我问她后悔吗,有过逃回家的念头吗,她说这些念头都曾有过,但最终还是没有走,这是为什么呢,她很深沉地说出两个字“责任”。我认为这二个字很实在。


 


在与她那十三岁的男孩交谈中,觉得他很成熟,孩子在安溪体校,他说有可能的话会天天来跟我喝茶,直到我回福州为止。


 

#3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03 引用

2010104 多云   温度19℃,湿度72


 


早上没有灿烂的阳光,气温明显比昨天低了很多。


 


前两天焙制的茶开始装缸,开始缸底铺一层竹叶(约2-3公分)再盖一层宣纸,然后倒进焙制过的茶叶,约摸20-25公分厚,再铺层宣纸,再倒入茶叶。。。依次直铺到离缸口10-15公分再铺层宣纸,倒进竹叶直到缸口沿,用宣纸封口,罩上塑料膜打紧口,就成了。


 


早饭是稀饭地瓜、萝卜干、炒蛋,吃得福州来的客人直叫好,不仅拍照留念,还兴奋得连吃二大碗稀饭......


 


老王利用余火先将老旧的茶叶(电炉烤就的茶叶黑又亮)放到灶火上焙。茶叶烤到焦油都出来(黑又亮)对身体没好处,我们想用纯真之火将燥气除一下。


 


14:00起锅了,只起3号灶和1号灶的茶,留2号灶茶继续焙制。


 


2号灶茶底是大黄叶,年份较短,茶明显偏青和轻,须用微火继续煨。


 


3号灶茶底较好,年份较长(6-7年),从昨天早上8点开始到今天14:00点起锅,有30个小时之久。


 


14:00开始添加新木炭,准备焙制第三锅茶叶


 


来了许多人,老王说是邻居,有些是亲戚,他们是来传递信息,有说家里有年份茶。他们说年份茶越来越少,还说年份茶是可以治病,说现在的新茶不能喝,喝多了会心慌,年份茶不会有这些不良反应,有的干脆问一斤年份茶能卖多少钱。


 


小苏忙于收新茶,无暇顾及年份茶的焙制工作,晚上8点多才进山来将客人接到感德,赶明天早班车到安溪,才回泉州,然后坐动车回福州。

#4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17 引用

 


2010105  多云  温度19℃,湿度82


 


自从有了PVC管,山后人吃水就不困难了,山泉随着PVC管流进了各家各户,长流不粘十分方便。山村活跃着一批专业摩托车队,只须一个电话,送液化气、修电器、送生活用品,下山进城,送些专业人员,都可以上门服务,摩托车行进在山村小路令人胆战心惊。他们是来自四川、成都、湖北的年轻人。难道他们这些人家乡会比安溪剑斗土坑村生活更艰苦?实际山里人有了这些外乡人,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


 


村民们开始采秋茶,放眼看去,梯田里都是采茶人,摩托车不停在山间小道中奔跑着,送采茶人、接茶青、送饭。有了“手机”这一切都是那样一呼百应。看着这一切,老王说现在生活很“痛快”,只要肯干就有钱,过去干死了都没有钱,一块钱的茶费都交不起,一年一人才分50斤谷子,靠砍柴,一担柴只能换回5斤米,那时湖头米粉业很兴旺,需要木柴,挑一担木柴走山路到湖头来回30公里,换来的钱先买粮票(1斤粮要0.2元),有了粮票才能买米(1斤米0.13元)。回想起来父母亲相继病逝,其实都是饿死了,早上米饭(稀粥)先捞出干的给能干活的人吃,其余人只能喝米汤。老王说,小时候爱吃米饭,爱吃的不得了。难得吃一顿干饭,吃得撑得很难受。


 


焙茶真正的意义是利用木炭火,其独特的热量与山中的一天不同温度、湿度长时间地进行交换,催化茶叶中的内质,提升茶叶的品质。所谓“十焙岩茶贵如金”(其实所有年份茶都是如此),究其根源,利用独特的传统工艺提升茶叶的内质,而这一过程,电炉、电烤箱是不可替代的。


 


小苏有款电炉烤制出来的年份茶,与传统焙制的年份茶形成鲜明的对比。凡是见到的无不口服心服于传统工艺的神奇作用。我在想,如果将这传统工艺如法搬至城中炮制出的年份茶其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城里没有“年份茶”家乡的灵气,其一天中变化的温度和湿度,在城里用人为的办法很难模拟出来的,就好比电磁灶产生的热与木柴燃烧后产生的热源是不一样的。


 


老王媳妇从广州回来,二岁的孙女见到妈妈回来高兴得很(母女俩才离开半年月)。


 


小苏弟媳妇老家南平政和人,孩子的母亲从广东惠州回来带孩子,婆婆要采茶叶(家里有2亩山地)她说一想到回家,一想到孩子,二天都没睡好觉。


 


来了一个80岁的老人家(自述),身子板很硬朗,脸庞很“沧桑”,但从身子板看不像80岁的老人,他说像他这样的岁数不算老,村里还有一个98岁的老人,单身过,还在干活,生活完全自理。老人家看我们焙制的老茶,说他家存有30多斤,留自己喝。平时觉得有火气,就拿出一点冲泡着喝,他说做“老旧”茶得用早上十点左右做出的茶青焙制出的“老旧”茶品质最好,用这种茶泡出的茶水煮出的米饭才最香。他说茶梗不要挑掉,留下来一起焙制,会使今后“老旧”茶的品质会更加好。现在茶农赶着新茶换钱用,能留下做老旧茶的不多,没有数量无法焙制,只能简单地用塑料袋包装。这样一来,“老旧”茶转化很慢,老王家有一泡存放已经十二年的“老旧”茶,喝起来就没有“老旧”茶的醇味。听老王说只要过一下“火”,就能迅速转化一泡地道的“老旧”茶。


 


小男孩又来了,说是中午醒来,父母亲不在,没拿到家里存放的“老旧”茶,心里很遗憾,明天就要去安溪县上学,一去年底才能回来,说是来跟我告别。这几天与我探讨茶道,小男孩说感触很大,印象很深,走时一再要求我到他家玩。


 


现在焙制年份茶,已经不是单纯用时间、机械限制焙制的过程,而是结合闻茶味来决定茶的焙制过程,用闻茶味来辨别“年份”茶的催化程度。


 


今天温度明显比昨天低,太阳一下山,整个山村笼罩在一团云雾之中,山风习习,已带有秋意的凉。


 


老王从山沟里摘回自然成熟的柿子,我吃了一个很甜,又爽口,老王看我吃得很开心,劝我再吃一个,我说尝尝味道就好啦。


 


晚上来了一个老者,是老王的好友,他们聊了许久,喝了“老旧”茶,他们之间交流的信息我听懂了一些,老者更多回顾过去做传统茶的情况,认为现在茶农有必要做一些传统茶,留自己喝,他们自己都认为喝现在工艺做的新茶不干净,如今还是喝传统工艺做的“老旧”茶舒服,表示今后要做一些传统茶自己喝、朋友喝。


 

#5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32 引用

2010106   温度20℃,湿度76


 


8:00起锅,从一锅从414:00开始到起锅为止共计42小时。


 


单有木炭火,如果没有环境也焙制不出好茶。山里空气好,一天里温差和湿度变化很大,白天温度与晚上相差3℃。


 


焙笼是竹子做的,口很大,茶叶在笼中焙,空气、温度、湿度通过热交换,茶叶中的元素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交换,经过几十小时的热催化,交换补充,茶叶丢掉不好的元素,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所以说茶叶的吸附性是非常强的。


 


为什么茶叶要装缸呢?是因为在缸的环境中茶叶中的元素进一步进行分解、合成、转化,用其他容器保存的茶叶就不容易转化。老王用塑料袋保存十几年的茶叶,无论喝起来、看起来跟本身的年份差别很大。


 


第四锅茶叶9:00正式上炉焙制。


 


在焙茶的空闲中,我走访了一家茶农,这家茶农是个大户,砌了大厝,开了小卖铺,家里制茶工具一应俱全,几天来经常到老王家喝茶,对年份茶很有情结,拿出家藏的年份茶,这是藏了许久的茶叶,发白且散发霉味,这是一款用老工艺做成的纯正铁观音,称一下有12斤,问价格,主人想了许久,才说100元一斤吧,我记起进山时小苏的话“茶农家仍存有少量的年份茶,各家都有一点,年份参差不齐,贮藏方式不同,品质差别大,虽然有年份,要防止竞价,开始一定要把价压低,不要急于收购。”想到这些,我摇摇头显得没兴趣的样子。坐一会儿,喝了他们家的“老旧”茶后就走了。临走时茶农送给我一款年份茶,此款茶大约30年之久。


 

#6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56 引用

 


2010年10月7日 多云  温度18℃,湿度90


 


重新加炭火,1200温度25℃,湿度50℃,中午气温升高。


 


茶农们开始大面积采茶。本乡年轻人到外地谋生,有趣的是外乡人(有外省、外县)到山里采茶,还有本乡老人们自发地你家帮我家采,亲戚家相互帮忙采茶,小苏母亲到女儿家采茶去,不计工钱,只管饭。


 


从感德、剑斗镇上传来消息,今年秋茶生意很旺,价钱很好。小苏说通宵未睡,忙着招呼城里来的人,应付不过来。


 


茶灶温度较高,焙笼与锅之地加垫一块砖头(从一块增加到二块)。


 


这些天来,我一直关注这样一个现象,起先偶尔发现茶叶表面在灯光照耀下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结晶体,尤其是在茶叶焙制到24小时之后,这些结晶体就长在茶叶表面,相继出来,到目前几乎每一锅茶都有这种现象,问老王,他说他也是第一次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果不是我指点,他说他是不会去注意到这些现象,他感到很神奇。


 


挑一些茶试泡,泡出的茶水口感很好,水很干净,茶底经老王辨别是2002-2003年工艺制作的铁观音加少量本山茶。


 


老王说告诉我铁观音75种,如今能叫得出来的如“竹叶、红眼、歪尾、乌龙等......


 


 


 


2010年10月8日    多云  温度20℃,湿度84


 


8:00起锅,9:00上新茶焙制,此款茶年份约在2004年左右(40斤左右)分3炉焙制。另一炉焙老王藏了14年的老铁观音8斤左右。


 


看着别人采茶青,老王说下午3-5点采的茶青最好,让北风微微一吹,让后再杀青,茶青就不会死。好的茶青经杀青后,看起来仍然很鲜活。这样最后做出来的茶叶,看上去很鲜亮。对于早上八、九点钟采的茶青好这一说,老王不以为然,持否定态度,说这些人没有在茶厂正规干过。


 


15:00加新炭火。老王那款保存14年带梗的观音品质较好,没有过重的老旧味,由于长期来未焙过火,茶叶仍然保留较青颜色,进一步证明,年份茶是要经过“火“的催化,否则就成不了真正意义的”老旧“茶。


 


对面茶山出现一顶顶阳伞,那是采茶人休息的地方,和集中存放茶青的地方,采茶人就在阳伞下吃饭、喝水。摩托车穿行在一顶顶阳伞之中,运送茶青,将茶青送到加工场。


天下着下雨,采茶人冒雨还在采茶,摩托车冒雨在送茶,城里茶商冒雨在买茶。


#7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32 引用

 


2010年10月9日 多云  温度20℃,湿度84


 


每年秋茶旺季是在寒露的前三天和后三天一个星期时间左右。今年秋茶质量没有往年好,前一段时间雨水太多,但茶的价格却在上涨,采下来一斤茶青20元钱,平均5-6斤茶青做成一斤毛茶,可见市面上出售的茶叶一定是要几倍价。茶农一年的开销主要借秋茶的收入,茶叶最终价值大部分落在茶商手里。如今茶市场越做越大,说明茶叶的价值空间仍然很大,听茶农讲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回到家乡开始做高品质的茶。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种植“有机“茶,用传统工艺做茶,利用在外经营多年的经销经验,炒作“有机”茶,每斤价格不菲,卖给高端消费人群,销路很好。


 


有一家老茶农孩子们都在外地谋生,老伴在二十几年前就过世,一个人留守,家里堆许多箱啤酒,手不停地颤抖,执意要泡茶给我喝。这个季节,他帮人做茶第一手每斤90-100元买来毛茶到剑斗集市每斤130-140卖出。他说这几天茶叶很好卖,抢着要。他告诉我现在新做的茶水不能多喝,他仅尝一口就吐掉了,他知道我在老王家烘茶(闽南语),他很留念喝传统茶的情景,他不满意将山上树砍掉,不去种水稻都去种茶的做法,原来生产队分给的水稻田仍然坚持种水稻,一季收水稻可收十几担(每担100斤),吃自己种的水稻身体好,过去(应该指改革开放前)每年平均每人只生产十几斤茶,现在每人平均生产一百多斤茶。前炉村有2000多人口,虽然一部分到外地谋生,采茶季节雇人采,山村破坏太厉害了,老人很不满意,很担忧说“现在的水比以前少多了。”


 


中午11:40温度25℃,湿度66


 


16:00开始加新木炭,天开始下小雨,阴沉沉的。


 


夜里气温明显低了许多,有点寒意,将近十点,小苏送来两大缸(装茶叶用),在福州时认为此类大缸在山里仍然可以随意找,事实是水缸与煤油灯消失得一样难寻踪迹,乡下不再腌咸菜。这两个缸是小苏开着车到长坑镇买的,一个要价120元钱。


 


这几天茶叶生意很好,小苏说有几个晚上平均只睡2-3个小时,“今年生意比往年好”说这句话时,小苏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已经出货四十多万了”。稍为计算下来每斤进价100元,出价平均130元,这粗略一算,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小苏很忙,在家谈了半小时左右就又匆忙地赶回感德茶厂,还有几笔生意等他去谈。


 


 

#8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46 引用

 


20101010   温度20℃,湿度84


 


8:00茶叶下锅准备上来茶,9:30上锅焙茶,这是一款年份只有1-2年的茶。依老王看这是一款春茶,茶底均匀(颗粒)嫩绿。


 


小苏二女儿来,嫁给当地人,前二天母亲帮女儿媳家采茶,今天女儿、儿媳回来帮娘家采茶,她们手上(食指)套有刀片(用胶布捆制的刀片)采茶。小苏二妹小时家穷送给亲戚家。有一年亲戚家腌制的野果晾晒在院子里,由于饥饿,小苏二妹趁大人不在家,拼命吃晾晒的咸果子,食量多度倒地不省人事,家人发现后送医院救治,命是保下来,但左眼瞎了,彻底医治医疗费太昂贵,出嫁到婆家,生了二个孩子,家中贫穷,就这样拖到如今。


 


17:30添加新炭火。


 

#9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01 引用

 


20101011 多云   温度22℃,湿度82


 


用炭火焙制的新茶(1年期)叶面上也长霜,其形状如同初冬的霜,分布在茶叶面上,这是什么物质?随着温度增加,焙制时间的增长,这些霜一样的物质都会不断地现出。


 


可能是温度偏高,茶叶在焙笼中冒出青烟,老王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有二种原因:第一、焙的是新茶(1年期),上几锅“老旧”茶就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第二、笼里装的茶叶量偏多,焙新茶时量要少。这一锅是最后一锅,所剩无几,干脆一下子焙完。焙前老王就有这种担心。经验是总结出来的,不尊重是不行的,补救的办法是将笼子架高增加与火源的距离,增加焙制的时间。


 


进一步观察茶叶面上的结晶体均匀分布在“火山口”周围(茶叶呈火山口堆积在焙笼中)。


 


拿出其中一枚结晶体在阳光下仔细看,结晶体呈绒毛状,一根紧挨一根竖立着,反射光线。如果带有放大镜结晶体形状可能看得更清楚。


 


茶农送给我的“老旧”茶,已经有30年左右年份,俗话说“三年为药,五年为丹,十年为宝”我把老梗挑掉,放在炭火上焙一焙,就是上好的难得的“老旧”茶。


 

#10 楼主 茶亭老人 | 只看他(她)
2012-11-17 03:11:14 引用

 


20101012    温度20℃,湿度80


 


焙茶工作已进入尾声,这一锅茶叶年份较短(1-2年期),焙制时间相对要长些。


 


今天已进入第二天,看其色,闻其味,老王说还要再焙下去,再焙一天。


 


老王珍藏十几年的年份茶,装缸装了满满一小缸,剩下半斤多老王送给我,很珍惜地说,要一直藏下去,没有好价钱不要卖。我问他,你说的好价钱是多少?老王闪烁其词一再问我能卖多少?“五百以上一千以下,没有伍佰元不卖。”冲着这些天的相处,和传授焙茶经验的份上,我告诉他这个数,这个数使老王兴奋不已。“随着年份的增长,过去的更值钱。”老王连连说我要一直保存下去。我想能给老王留个念想,并非坏事。


 


 


20101013     温度26℃,湿度86


 


天气要变坏,山里气温较高,整个山中笼罩在雾中,温度很高。


 


    我认为湿度高是焙制年份茶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湿度是山中的精华,带有许多信息,是纯净的,经过焙笼的热气加温,可以与茶叶中的某些元素(有害元素)进行交换。而电焙炉就没有这个条件,对于湿度与焙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是这次焙茶过程中通过观察产生的。


 


明天就要离开了,我和老王进行一次系统的交流,基本上讲他对焙制年份茶的信心很足,如果允许的话,他想继续干下去。


 

1 2
1/2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