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溯源--清代的鼎盛与民国的衰败
发布时间 2013-04-04 浏览 7796 次

岩茶至1908年达到全盛时期,年产量50多万斤(5000多担),岩茶中最著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蜚声中外,制茶技艺的革命带来了茶叶品饮艺术的巨大进步,更加优雅、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讲究茶、泉、烹,而且讲究品茶器具和品饮方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著名才子袁枚游武夷山水,品武夷奇茗,深有感触地说:“杯小如胡档,壶小为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遽烟,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的论述表明当时岩茶的品饮已非常讲究,而他自己也深得岩茶品饮的三味,道出其中真谛。此时,武夷茶陆续传入台湾,后来成为有名的高山奇种和冻顶乌龙。嗣后,武夷茶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再衰落,至建国前夕,产量只剩下100担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岩茶的栽培与制作技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品质也不断提高,至90年代后期岩茶的产量达到5万多担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