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听说家乡人研发出了红茶新品种洛阳牡丹红茶后,专门题写了“洛阳牡丹红茶”几个字。
文化为魂 一茗天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
洛阳人不仅酷爱牡丹花,让洛阳牡丹名甲天下,而且洛阳人也特别喜爱饮茶。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洛阳发明“六班茶”,这或许是十三朝帝都对洛阳人的千年浸染使然。刚刚推出的洛阳牡丹红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品鉴后称,“洛阳牡丹红茶将牡丹花的甜香、味鲜、氨基酸丰富与红茶的甘醇、色棕润、暖和肠胃等特点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从中喝出了香、活、甘、清之韵味”。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品尝了牡丹红茶后说,她曾喝过金骏眉茶,没有花香,而洛阳牡丹红茶确实有香头,“我刚才闻那个牡丹花的香气,跟茶的味道一样,茶确实有牡丹花的香味,很醇厚”。
洛阳市牡丹红茶协会秘书长王国强说:“牡丹红茶虽然是秀颜新面,但是却有国饮金骏眉和国色牡丹的双重"血统",出身名门,高贵与生俱来。”
“对于洛阳牡丹红茶的入市,要大打文化牌,挖掘牡丹红茶中的文化内涵。”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洛阳市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国安教授说。
史国安教授说,与“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相比,洛阳牡丹红茶起步较晚,但它所具有的牡丹文化和茶文化优势,则是独一无二的,打文化牌,使牡丹红茶既有红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不失为洛阳牡丹红茶市场推广的可选道路。
福建正山茶叶有限公司江元勋董事长则直言:“洛阳牡丹红茶的问世,打破了此前我国只有茉莉茶一种调制花茶的格局,而且洛阳牡丹红茶还是我国红茶中研发成功的首个调制花茶。”
按照“洛阳牡丹红茶”三步走的战略,明年3月起,洛阳牡丹红茶将试投放市场,4月,将使用洛阳当地牡丹鲜花和外地鲜茶加工,提升牡丹红茶品质,批量生产并打开市场。
产业支撑 红茶富民
在诸多古代文献记载中,洛阳没有茶树种植的历史;多年的考古发掘也从未发现能证明洛阳有过茶树种植的遗迹,洛阳是个不产茶叶的地方。
洛阳究竟能不能发展茶产业?今年8月份洛阳市有关部门多次派出调查组赶赴信阳、福建武夷山等茶业产区进行调研,并就洛阳市发展茶产业的可行性及前景进行了多次求证。
洛阳市牡丹红茶协会秘书长王国强说,在实地调研中,他们在嵩县白河等地发现了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来的零星茶树,长势还不错,专家调研认为,产出来的茶叶非常好。
王国强说,茶叶种植对自然生态条件的要求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地形等几个方面。如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3800℃以上,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2℃;全年降水量不能少于800毫米;土层厚度不少于1米,土壤偏酸,以沙壤土、壤土、黏壤土为好等。“经过实地考察,以嵩县、栾川为代表的洛阳南部浅山区有大量的丘陵坡地,可满足茶树生长需要,且没有污染,是生产有机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根据我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洛阳市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洛阳市农业局邀请专家对在洛阳市发展茶产业进行充分论证。专家认为,按照“南茶北移”的思路,洛阳市完全可以选择适宜区域积极引种、试验、示范,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使茶产业逐渐成为地域特色产业。对此,洛阳市提出了自己的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根据自然条件,把属于长江淮河流域的嵩县白河、车村、九店等地划为茶叶优先发展区;把与之相邻略偏北的大章、旧县等地划为发展拓展区;把陆浑水库周边划为观光种植区,渐次推进。除此之外,还将在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分别选择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区域引种茶树,建立有机茶园。其中2012年,洛阳市将发展茶园2000亩;2013年,茶园面积达到5000亩;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形成规模;实施茶叶示范种植的“百、千、万”工程,即百亩连片、千亩乡镇、万亩茶园,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逐步把洛阳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叶流通区域中心和重要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区,使茶产业成为洛阳的特色优势产业。
为扶持洛阳市茶产业发展,洛阳市政府出台了四项财政扶持措施:规模连片种植茶树100亩以上,洛阳市政府按每亩600元连补4年,此外,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洛阳牡丹红茶”的产品研发、宣传推介、技术服务和招商引资等工作。
采访中,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田金钢说,洛阳发展牡丹红茶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种植茶园与种植普通农作物相比,每亩年纯收入能增加1500元左右。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记者:黄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