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红茶“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 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福鼎白茶中的白叶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
近代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红茶“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 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福鼎白茶中的白叶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
1968年为了适应香港地区消费需要福鼎又开拓的新产品-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1968年,刘典秋先生在香港收白茶,他发现香港的餐馆需要低档白茶,要求价格便宜,质量合格的白茶产品,于是他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王亦森老师傅做此类白茶。王奕森师傅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尝试做了七箱新工艺白茶,通过几位专家审评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就销售光,于是,在1969年正式开始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初制工艺,在萎凋后迅速经过轻度揉捻。新白茶外形叶张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色较深,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