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产业,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始终是一种常规思路:茶叶种植第一、生产加工第二、以茶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业排在了最后。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开始重视产品市场的推广,但还是仅限于向消费者推广一种产品,推广一种“热饮慢啜”的品饮方式,而这种几千年的品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茶叶人均消费增长极其缓慢,“热饮慢啜”的市场空间已经很有限。茶叶行业必须从市场出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将茶叶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做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茶叶“卖难”的问题,确保茶农持续增收,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必由之路。
茶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初级农副产品,更要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中低档茶叶的根本出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茶饮料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我国茶叶产业化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专家预计,2008年,国内茶饮料市场总销量将达9.97亿标箱,总额将超过400亿元人民币。随着科技的发展,超微绿茶粉、低咖啡碱茶等新型茶产品的开发,为我国茶叶的深加工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我们对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利用还远远不够,中国茶叶转化为工业化产品才刚刚起步。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运用到食品、化妆品、日化、医药等领域,让更多的消费者去感受茶的魅力,是茶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茶产业,服务业在产业链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服务业在产业链条中的比例,是衡量产业链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消费需求等指标,是促进茶叶产业良性增长的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茶馆业、茶文化教育培训、茶餐饮业、茶礼仪服务等也开始出现,但总体规模偏小,产值不大。据统计,全国虽然有大大小小的茶馆五、六万家,但年销售额仅有几十个亿。刚刚起步的茶文化教育培训、茶餐饮业、茶礼仪服务等,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还有待消费者进一步认知。处于终端消费的服务业,对于宣传茶文化、促进茶产品的消费,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茶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所占的比例,促进茶产业良性增长。
茶产业作为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其增长应该是良性的,而不是简单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只有让深加工和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主流,才能真正解决中国茶叶的“卖难”问题,才能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真正增长。
关键词:产业发展方式增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