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
发布时间 2012-02-14 浏览 14919 次
种比黄金还贵重的保健品,这更使安化黑茶凭添了一层神秘和尊贵的色彩。

  安化茶彰显尊荣,市场需量猛增。可谓一茶惊世,万首翘盼。据悉,今年安化茶的产量、产值均已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我们祝愿,有着名门血缘、高贵血统的安化茶能万世延传。

  不负前人,把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

  让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并非神话。得天独厚的经典江南山水优势和千余年制茶传统,使安化具有了问鼎“世界茶都”的雄厚实力。中国茶界的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也极为关注。“造都”成为大势所趋。

  “世界茶都”,一个神圣的名字。它意味着这里是盛产优质茶叶的圣地,极品茶王驻跸于此,引领着全球的茶叶潮流。

  放眼当今天下,谁能问鼎“世界茶都”的圣名?勿庸置疑,首选当然是安化。“世界茶王”的故乡,有着“世界茶都”的天然强势和王者之气。

  ——这里环境优越,山水灵秀,雨量充沛,土壤肥美,溪峪峰谷间常年云雾蒸腾,空气清新湿润,能为茶叶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不可能克隆、移植,惟安化这方山水,能产生世人公认的优质茶。

  ——有千余年传统的精湛制作工艺。安化茶品质独特,工艺特殊,外人难以掌握,有的技术精髓,属国家机密,其它茶类不能企及。

  ——数百年来,安化茶一直称雄天下。去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连古老的福建茶、云南茶也落马失宠,对益阳、安化茯砖、安化“千两茶”俯首称臣。

  ——我国最权威的黑茶专家施兆鹏和刘仲华一致认同:“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安化独尊!”

  这就是安化茶的王气所在。

  安化面临着打造“世界茶都”的最佳机遇。能抓住机遇,我们就能不负先人,德昭后世;反之,我们就会有负祖先的辉煌,愧对子孙的传承。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把安化建成茶叶世界的皇城,正逢其时,且时不我待。

  益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早在2006年10月,市委书记蒋作斌就亲赴安化,深入茶区考察,对安化茶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做了详细调查。他指出,安化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有千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要立足于把安化茶产业、茶文化打造成国际性品牌。安化茶人要有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共同联手把安化茶叶做成稳居世界一流的产品。

  随之,益阳市茶叶协会成立。协会章程宣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益阳暨安化打造成驰名中外的茶都!

  如惊雷滚过,让万众瞩目。

  安化“造都”盛举,深得中国茶界权威专家、学者的赞许。曾留学日本、现任浙江大学教授的茶叶化学博士郭雯飞,对安化茶颇有研究,对其未来发展,几番提出有技术深度的建言;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学家王志伟,多次亲临益阳,对安化茶的生产制作予以悉心指导;中国顶级茶学专家施兆鹏等,更是热心地担任了益阳市茶叶协会的顾问……这一切,都给安化建立“茶叶圣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身居外地益阳籍人士,对此也极为关注。他们纷纷献言献策,为安化的豪情鼓与呼。已在省城创业打拼二十余年的著名企业家、文学家,桃江人于建初先生,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安化打造“茶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以一个企业家的商业洞察力,以一个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写就了一份洋洋数千言的“黑茶工程造茶都”的意见书,递交给了益阳市委、市政府。他提出,要把安化黑茶操作成一个规模宏大、能吸引各种力量,又能向社会全面辐射开来的“黑茶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世界茶都”!他以为,造都关键是造势,安化茶的“质”名震天下,“势”却未成气候。为造势,他建议要做好七件事。一、举办一场“黑茶之都”新闻发布会。二、出版一部书名为《茶都》的长篇小说。对这部小说,于先生甚至都已有初步构想:小说以清代安化某茶山为背景,以一家老牌茶行的兴盛为主线,反映安化茶人世代传承,产茶、制茶、销茶,最后称雄世界的艰辛之路和茶乡儿女的恩怨情仇。书中将重笔刻画对安化茶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清代名臣、安化小淹籍人陶澍及左宗棠、胡林翼、道光帝、青年慈禧(小兰)等历史人物,把他们对安化茶的推崇、喜爱生动再现。预计,这部小说成书后,一定会为推介安化茶发出一声惊响。三、拍摄一部以《茶都》故事情节为基础,反映黑茶产业题材的长篇电视剧。四、拍摄一部同名电影。五、一年一度举办一次茶文化节。六、开发医药、美容、减肥、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开辟黑茶新的市场。七、打造百里茶廊,整合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意见书》大气而贴近实际,周密而不耽于细微,系统而利于操作,得到了益阳市委、市政府的首肯,称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战略性建言”。

  “江山还要文人捧,堤柳至今尚姓苏。”这是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咏西湖》中的一句诗。的确,在文人的笔下,描绘出了许多名山胜景,让后人慨叹。而中国茶,历来与文化密不可分,文人雅士争相吟颂,蔚成厚重“茶文化”大观。自唐以来,描写茶章的作者达千人以上,所作诗、词、赋难以统计。在文人的热捧下,“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茶,曾名扬四海。而安化茶,也能在茶诗茶赋的浩海中,找到咏唱它的佳作。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在嘉庆二十年,在北京举行消暑集会,除以安化茶招待客人外,还作长诗《咏安化茶》一首,使安化茶名动京畿。晚清时在江西做过官的安化唐家观人喜仙、民国初年曾以答联形式为难过青年毛泽东的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等,都曾对家乡的茶叶吟诗作词称颂,使不少外地人通过他们的诗作认识了安化茶。

  但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品质优越、龙行天下的安化茶而言,这样的“势”显然还远远不够。缺乏名人名作力捧,这是安化茶造势的短板。于建初先生在他的《意见书》中设计的七宗事目,几乎宗宗与文化有关,这是很有见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化籍文艺家在宣传家乡的茶叶上,也做过积极努力,写有花鼓戏“烘房飘香”、“新站长”、“山雾蒙蒙”,电视剧“乡里妹子”和被拍成彩色电影的舞蹈“春满茶山”等文艺作品,曾轰动一时。可惜都是单兵作战,时断时续,未成大势。其实,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安化茶,在民间就传流着许多山歌、民歌,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成为文艺精品。如“十二月采茶歌”,制“千两茶”的“踩茶号子“等,它们语言生动质朴、自然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茶乡风味。特别是“踩茶号子”,在压制“千两茶”时几个大汉如吼般同声呐喊,粗犷而不失韵调,自然而不失节律,颇有原生态民歌之风——“压起来呀/ 把杠抬呀/ 重些压呀/ 慢些滚呀/ 大杠压得好呀/ 脚板稳住劲呀/ 小杠绞得匀呀/ 粗茶压成粉呀/ 细茶压成饼呀/ 香茶销得远呀/ 好茶治百病呀/ 黄肿包吃了能消肿呀/ 要止泻病喊得应呀/ 又止渴来又提神呀/ 无名肿毒冒得生呀/ 喝它几碗赛雷公呀/ 噢哩喂哎喂哩伙呀/ 压了一轮又一轮呀/……”

  这支“踩茶号子”,喊时韵腔很足,如果配上音乐,绝不会逊色于“九月九的酒”、“好汉歌”、“走西口”等曲调,这应该是我们文艺家们最好的创作素材。市委书记蒋作斌在安化考察时说,要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搞好茶文化的挖掘、整理、提升,利用影视、歌曲、节会等形式,大力张扬安化茶产业、茶文化。这是对打造“世界茶都”用文化造势的高瞻远瞩。

  近日获悉,安化正在向有关部门和组织申报“安化黑茶原产地保护”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又向打造“世界茶都”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坚信,千年茶乡要蝶变为“世界茶都”应为期不远。古邑神茶,前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关键词:世界变为千年安化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