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两次探访 三名人如何与茶庵寺结缘(组图)
发布时间 2012-02-15 浏览 13263 次
构的寺庙以作纪念。寺庙建成后,便以“茶庵”为名。之后,茶庵寺曾进行过十多次的扩建修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43年、1881年、1928年(陈少白主持)、1960年、1981年5次。

茶庵又是广东最早种茶的地方之一。据史籍记载,广东最早种茶的地方是东莞茶山,公元六世纪时的南朝,茶山铁炉岭雁塔寺的和尚便沿山种茶。另一个较早种茶的地方是南海西樵山,公元九世纪中期由唐末诗人曹松引入浙江顾渚茶种于山中,而茶庵则于公元七世纪初便已种茶,比西樵山还早,可惜后来没有扩大种植,无法成为产茶区。


3

孙中山两次探访茶庵寺

话说公元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兴中会,次年2月21日,又把陈少白在香港所开的“乾亨行”商铺定为兴中会总机关。

在此期间,孙中山听陈少白说:外海茶庵寺的住持慧真和尚,原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部下,太平天国失败后在南华寺削发为僧,后奉六祖真经到茶庵寺当住持,暗中仍利用僧徒四处化缘机会,联络会党,刺探朝廷消息,进行反清活动。孙中山听后觉得若发展此人加入兴中会,则对革命大有帮助,遂有孙中山笫一次茶庵寺之行。

1895年2月下旬的一天,孙中山由陈少白带路,从江门徒步来到了外海茶庵寺,拜会了慧真和尚。经孙中山晓以革命大义,慧真和尚同意加入兴中会,孙中山笫一次茶庵寺之行完满成功。从此,茶庵也便成了兴中会的一个据点。

1908年2月18日(农历戊申年正月十七日),孙中山笫二次到访茶庵寺。这次到访,原因是慧真和尚报告说已争取到新宁(台山)的陈宜禧,请孙中山与他面谈入会事宜。

陈宜禧是美国华侨,在海外有一定影响,1905年他在海外集资修建新宁铁路,亲自主持设计、施工和营运,并规定新宁铁路公司“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方针,走实业救国路线,如争取他入会,于目前的革命和日后的建设都有帮助,孙中山决定会他一面。

孙中山二访茶庵寺原定在正月十五日,考虑到这天是元宵节,上香的人一定很多,怕不安全,因而改在正月十七日。想不到此行又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

那天,孙中山化装为行医的徐姓郎中,由陈少白、刘义(原刘永福的部下)、黃顺(孙中山之兄孙眉的义子)、卢怡若、郑卓等五人陪同,从江门徒步前往外海。各人身上都带有手枪和炸弹,以防万一。

孙中山一行到达茶庵寺后,慧真和尚安排在客房喝茶、休息,并派小和尚在上山路上放哨。

众人甫坐定,忽有放哨的小和尚来报:山下来了一队清兵,人数约有三四十人。孙中山听后大吃一惊:此行十分秘密,除随行的5人外,其它人一概不知,莫不是内中出了叛徒?又或是行动途中被清兵察觉?陈少白当机立断,马上作出部署:陈少白、黄顺、刘义三人护卫孙中山,由小和尚带路,从后山撒退,卢怡若前往台山联络陈宜禧,郑卓则扮成“后生”,下山探个虚实。

郑卓下山后,发觉清兵拥着几乘小轿上山,轿里坐的全是女眷,凭经验得知清兵不会携女眷剿匪的,一定另有内情,便派人飞报孙中山不用撒退。

原来,轿里坐的是朝廷派驻江门的陆军营管带和猪头山炮台台长的官太,她们是来茶庵寺上香的,怕路上有“山贼”,她们的丈夫便派兵保护。众人只是虚惊一场。

当晚,孙中山等人在茶庵寺歇息。次日,陈宜禧派侄儿陈忠堂到茶庵寺迎接。众人又徒步往江门,然后前往牛湾火车站会晤陈宜禧。

据当年曾陪孙中山笫二次到访茶庵寺的郑卓忆述:1913年,孙中山还挂念着慧真和尚这位曾为革命立过功劳的老党人,准备再次到茶庵寺探望他,后来听说慧真和尚已经圆寂,便只好取消第三次茶庵寺之行。

就这样,茶庵寺这个佛门清静地两度留下了孙中山的身影,茶庵寺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4

陈少白使茶庵寺成为江门一大名胜

茶庵寺(六祖寺)大殿左侧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山,沿小路前行约200米,有一处用花岗石砌成的山坟,墓碑上镌刻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上书“陈少白先生之墓,林森敬题”等字样,旁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

陈少白何许人也,其墓碑上竟有国民党党徽?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竟然替他题写墓碑?他的坟墓竟然还被列为地市级保护文物?

原来,陈少白是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的3个助手、同志中的一个,与尤列、杨鹤龄同称为“四大寇”,又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被于佑任誉为“中山三友,外海一人”。他曾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总统府顾问、中华民国银行监督、四邑轮船公司经理、香港工商局顾问等职。

陈少白是江门市江海区外海南华里人,他的故居离茶庵寺约300米远,名为白园。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外海登陆后,曾有士兵进入白园,见室内挂有陈少白与日本某人的照片,不敢骚扰,敬礼而退。

陈少白原名陈夔石,1897年与孙中山逃亡日本时,为避朝廷追捕,两人留姓改名。孙中山是香山县人,取其“中国香山”头尾两字,改名中山。陈少白则以陈白沙是家乡名人,又是同姓,便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叫“沙白”,因沙白不雅,减去水字旁,改成少白,以后一直使用此名。

1922年,陈少白辞去一切职务,回到故里。在乡闲居期间,读书之余,曾发起修建外海墟之大康路、中华路、杏林路,修筑外海至江门的江海公路,捐建校舍等,造福乡梓。

陈少白与茶庵寺很有缘,儿时他便经常到寺里玩耍,及至年长,又同寺的住持慧真和尚过从甚密。辞官返乡后,他发起重修茶庵寺,增建了望月台、红叶桥等,使茶庵寺成为外海一大名胜。

1932年,南京政府邀陈少白入京共商国事,1934年秋因病到北平疗养,同年12月23日在北平德国医院病逝,享年65岁,停厝于孙中山曾停厝过的西山碧云寺。

陈少白逝世后,南京政府甚为重视,明令褒扬,又成立由司法院院长居正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并拨出治丧费5万元。灵柩运抵南京时,又召开追悼会,林森、蒋介石、汪兆铭、孙科、于佑任等政要均出席并送了挽联,其中蒋介石的一副挽联为:“艰难缔造怀先烈,淡薄襟期式国人”。

遵照遗嘱,陈少白灵柩运返外海故里安葬。1935年3月5日,灵柩由40名宪兵护送从北平(京)起行,取陆路经天津、南京、上海,转水路由海利轮专船运往广州,停泊于天字码头。3月15日广州各界在省党部举行公祭。下午6时,派军舰仲元号(一说坚如号)专程护送灵柩回外海。灵榇由汽船拖运,护送人员分乘两艘画舫在后,随行有军乐一队。

3月16日晨6时许,灵柩运抵外海石涌码头。外海乡亲及新会各界万余人执绋,沿途分18行排列迎接。上午10时,盖以国民党党旗的陈少白灵柩,在宪兵及扶灵亲友的护卫下,在哀乐声中,缓缓穿过25座牌楼,向大夫祠的祭棚运去。

祭棚正中悬挂陈少白遗像,两旁是用鲜花砌成的“中山三友,外海一人”挽联,祭棚周围挂有各界敬献的挽联637副。公祭仪式由外海乡长陈风清主持。

下葬仪式于下午2时举行。原拟由南京政府派大员主持,因家属临时把时间提前,大员无法赶到,改由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代表区宜主祭。参加葬礼的各界人士数千人,众人绕墓一圈,各投黄土一撮于墓穴。又传说时任新会县县长的黄槐庭因参加追悼会迟到及衣着花俏,被省府处于记大过处分。

陈少白墓由广东省建设厅笫四科技正李炳垣(芝加哥大学土木工程硕士)设计。坟墓占地133平方米,由主体和拜庭两部份组成。主体为穹窿顶,高3米,直径2.5米,拜庭平面为半圆形,全部选用上好的花岗石建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陈少白题写了墓碑,墓前植有两株南洋杉。翌年1月,墓穴建成,又举行祭奠典礼,由居正主持,省府派出邓青阳、崔广秀两人作为代表。居正在唁词中赞曰:“先正典型唯此老,中山四友独斯人!”

从此,茶庵寺又多了一景——陈少白墓。

相关链接

茶庵寺又称“六祖寺”

茶庵寺本来是为纪念唐代一行禅师而建的,但寺内却同时供奉着佛教禅宗六祖,这是什么原因呢?说起来有一段故事。

传说佛教禅宗传至五祖弘忍时,弘忍要把衣钵传给下一代,于是召集门下弟子,命各人将学禅的心得,用以评判哪位弟子可得传衣钵。大弟子神秀志在必得,朗声回答:“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佛偈一诵出,立即博得了众多弟子的赞赏。弘忍当时只是微笑不语,未置可否。一位平日在香积厨里打杂的典座弟子慧能,也应声朗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教禅宗本来就最讲究“无”和“空”,讲究“见性成佛”。因此,慧能最终得到了弘忍的赏识,被视为理想传人。但鉴于当时神秀党众势大,弘忍只得暗中将衣钵传给慧能,并叫他连夜逃走。

相传当年慧能逃脱神秀的追杀后,记着五祖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交代,于是云游到茶庵寺(当时属新会)结庐修持。因此茶庵寺建成后,也供奉有六祖慧能的雕像,茶庵寺因此又叫“六祖寺”。(来源:《江门日报》)

关键词:如何组图名人孙中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