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产业如何补长基地建设“短腿”?
发布时间 2012-03-01 浏览 5446 次
茶核心原产地的安化,县委县政府将黑茶产业列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对新开茶园规模上50亩的,每亩补助1000元,并提供种苗;垦荒或开辟贫瘠农田种茶,补助600元。安化茶园在迅速恢复。

  但相对于产业发展,这个速度还是太慢。

  可不可以更快?李建国认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可以强力推进。

  政府应该向企业、基地和农户提供政策、市场信息,创造好的环境,争取各种扶持项目和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茶叶基地建设等。这一点,安化冷市镇“企业+政府+农户”的管理模式值得推介。今年,冷市镇政府牵头成立了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镇政府与茶农直接,流转土地,再交企业统一投资管理。同时,合作社邀请了市茶叶局副局长龚巨成等茶叶专家定期现场指导。这种政府牵线搭桥、协调指导,企业投资管理,农户具体实施的模式,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保证了茶农利益。今年,全镇新辟良种茶园面积2000亩,苗圃30亩。但有冷市镇这种力度的乡镇太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还需加大

  基地建设滞后,原料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扩张和产品质量。建设好茶园基地,龙头企业要有战略眼光,要在建设茶园发展基地上起示范带头作用。

  去年,白沙溪茶厂斥资1.5亿元扩建新厂规划时,就把茶园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力争3年内建设一座黑茶文化博物馆、一个黑茶体验中心和一个观光茶园基地。

  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龙头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市茶叶局规定,申请安化黑茶品牌的企业,必须有500亩茶园作为准入条件。目前,全市拥有自有茶园500亩的企业,不超过10家。

  2009年,安化马路镇的千秋界茶厂带头组建云台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了280户农户,整合土地近2000亩。“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应该大力推广。”龚巨成说,农村包产到户之后的农业面临一个小、散、弱的问题,个体茶农不熟悉市场、资金周转少难以做大规模,而茶叶企业则面临无地种茶的困境。“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三者有机联合,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济共同体,这就像把张开的手掌握成了拳头一样,力量自然就大了。

  现在,许多茶叶企业还没有能力或者没用心思,来建设自己的茶园。从长远看,企业不能掌控原料供应和质量,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尤其是安化黑茶标准化要求,无公害绿色要求。高标准基地还依赖科技给力

  “安化马路镇云台山等地,一亩良种高产茶园可采茶600公斤,而部分老茶园亩产不足100公斤。”龚巨成说,改变茶叶原料供应不足,茶园基地建设上,根本途径在于投入科技力量,扩大良种茶园和有机茶园面积,使低产变高产。

  龚巨成介绍,目前低产茶园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四改”,即改土、改树、改种、改管,茶园停采后,翻土改善土壤条件;未老先衰的树种整形修剪;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的改用良种,重建茶园;改善管理。二是把好“三关”,即重施基肥,多次追肥,保证肥水供应;坚持合理采样;综合防治病虫害。但做好这些事,需要科技力量和科技资金投入。

  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品牌建设,茶叶品质是其特色资源优势。推广良种,建设有机茶园重任在肩,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来源地的32个乡镇。目前,全市拥有良种茶园面积9.7万亩,仅占总面积30%。2008年起,有机茶园面积逐渐扩大,也还只有2万亩基地。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