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既然企业力量并不弱,为什么茶企迟迟没有进入资本市场?
王庆:去年,天福茗茶在香港上市。天福之前,已经有武夷星借壳中国矿业[0.11 0.00%]、龙润茶[0.35 -4.11%]借壳龙发制药相继在香港上市。国内茶企的确还没有进入资本市场,但目前已经有两家做传统茶叶的茶企在证监会排队上市。目前处在申报阶段,正在做基础工作的也有十几家。如果进展顺利,明年上半年就会有国内茶企上市。
商报:对于单一某品种茶叶的资本关注度骤然提高,市场价格飙升,您怎样看?
王庆:毋庸置疑,消费潮流会影响市场变化。前几年,乌龙茶受市场追捧,后来普洱茶异军突起,之后岩茶、红茶和非普洱茶的黑茶类市场态势迅猛,这是消费潮流推动的行业热点。资本进入并不仅仅局限在热点上,只是因为热点的关注度高,凸显了资本效应。其实,目前茶叶全行业都获得了资本的关注。首先,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在寻觅好的投资项目;其次,尚在低端的茶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同时也说明茶行业其实一直处于被资本忽视的地位。行业不欢迎炒作资本,但是欢迎踏实投资实业的资本,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储备、完善营销手段。
市场说话
“高”处不胜寒
商报:去年,明前茶上市时,京城几家老字号都标出每斤五六千元的高价,媒体上也多见某茶叶 “到京即告售罄”的报道,走访茶行不难发现动辄标价几百元上千元一斤的茶叶。茶叶到底贵不贵?
王庆:量少质优的名茶价格高是正常的,也的确有其对应的消费群体,这是市场决定的。但刻意造势的行为确实也存在。比如某种茶叶的拍卖价格100克过万元。实际情况是全年茶叶均价每斤不过30几元。现在的消费者都知道龙井一斤卖6000元,却不知道整体的茶叶价格。这样的强势表象下,谁还能喝得起茶呢?个别的造势现象不能当成正常的经济规律看。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北京市场有其特殊性。目前,产茶区主办的茶叶推广活动针对性非常明确,比如宜宾早茶节是当地政府策动,全方位参与;在成都的推广活动则针对的是经销商;在北京则是打品牌做高端。这与首都市场定位有关,在直接面向国际的平台上,树立起中国茶叶的高端形象。尽管地方茶企在京力推高端茶,但全国的茶叶销量还是以大众消费为主,高端消费的量很小,不足以影响市场全局。
商报:茶叶种类繁多、价格各异,百姓究竟该怎样选茶?
王庆:北京是传统的茶叶销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销售额一年能有20亿元。单一品种高价可能因为稀缺,可能因为文化宣传需要,可能因为品牌打造所致。平价茶也有能让人迷恋一生的好味道。消费者根据自身喜好和经济实力,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茶叶价格因素很重要,但绝非贵的就是好茶。公认明前茶贵,实际上清明后的茶叶与明前茶的品质差异无碍大局。坦率地说,很多高价好茶的性价比是不对的,若是自己花钱买来喝,任何一个消费者都难以承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开展面向大众的茶文化活动,而北京正是试点区。
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并摄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以原料茶和中低档茶为主,自主品牌少、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出口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除红茶外,其他茶都是我国的优势产品,但目前的尴尬处境让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