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有机、品牌”的新思路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 2011-06-18 浏览 6163 次
最重要的自然优势。

  二是产品种类优势。中国茶产业目前已形成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六大茶类,成为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出口绿茶,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茶供应国,占整个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以上。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生产并出口乌龙茶、普洱茶等特种茶叶的国家,拥有培育茶树优良品种的基因宝库。

  三是生产成本优势。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极其丰富,为生产高档优质产品所要求的手工操作提供了有利保证。工人在茶叶采摘、烘制方面的技术较为熟练,且工资水平较低,这就减少了茶叶生产的投入成本,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四是浓厚文化优势。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加之中国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历史,使得海外对中国茶的认识较为深入,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良好的海外市场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介绍,从1910年到今天,世界茶叶生产基本呈现一个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和世界环境、茶园面积的增长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推动有关,但这其中更主要的是科技迅猛发展对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世界茶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茶产业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靠茶园面积的增长,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过程中,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而从70年代到上世纪末,产量则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和几项科技成果的推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无性系品种的应用、采茶机的推广、生物技术的移植成功等。

  --大而不强,集中度低,质量低 我国茶产业传统模式发展弊端凸显

  专家们指出,尽管我国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传统模式的运作已难以与当前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协调,加之国内生产所积累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中国的茶产业或将进入发展瓶颈期。

  从国内范围来看,首先茶产业大而不强,土地和茶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拥有占世界60%的茶园面积,却仅生产占全球茶叶产量30%多的茶叶,产能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此外,很多地方茶区不采夏秋茶,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

  其次,茶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目前在茶产业领域的分散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小而散的茶场生产局面造成信息沟通困难,一方面使得各企业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另一方面也对茶叶出口形成了障碍。

  再次是产品质量较低。由于信息上的闭塞,我国茶农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注意到市场的需求变换,仍是沿袭化肥或喷打农药的方法来提高茶叶的产量,进而导致茶叶不达标而出现难以出口的困境,同时也对环境承载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影响。

  专家们还指出,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目前仍没有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茶品牌。虽然有龙井、乌龙、毛峰等数百种名优茶,但实际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国际市场水平。目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基本上是中低端为主,茶叶也多以产地和茶商为名,缺少像“立顿红茶”一样的全球知名品牌。

  --低碳、有机、品牌,以新思路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们认为,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和化学物质的投入随之加大,导致碳排放量增多。据联合国粮食组织2009年调查报告显示,全是农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约150亿吨的二氧化碳,超过全球人为气体排放量的30%。因此,寻求低能耗、低排碳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在问及我国茶产业前景方向时,陈宗懋院士回答说:“低碳茶业将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低碳茶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模式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茶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专家建议可推广以下措施来全面推进“低碳茶业”:

  一是增强茶园土壤碳固定技术。采用铺草覆盖、套作绿肥、保持一定程度的地表杂草等技术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据中国农科院产业研究所研究员阮建云介绍,大力推广套作模式,在茶园中实行不与茶树争肥、争水,无共生病虫的林-茶、果-茶套作,推广鸡-沼-茶、茶-草-畜等模式,能有效减排碳量40%以上。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