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记者了解到,福鼎白茶目前的受众区域主要在北京、广东、上海、山东等地,受众群体也多是专家、学者,普通消费者受众有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江用文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分析,福鼎白茶近几年来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全国而言,在产值、产能等方面仍旧微乎其微,与福建特有的乌龙茶相比,仍旧滞后。
福鼎市茶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381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1家;茶园总面积保持21万亩,茶叶年产量1.75万吨,比增5.4%,其中白茶年产量0.51万吨,比增13.3%,全年毛茶产值达7亿元,涉茶总产值达20亿元。
“白茶企业个头小且发展不平衡。”江用文认为,关键缺乏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他分析认为,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其品质、文化内涵独步国内外,然而,白茶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许多专家学者对茶叶的制作及其环境进行了研究,但多数企业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白茶的味道过于单一,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技术瓶颈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致使国内市场一直增长缓慢,每年内销仅为1500吨左右。
这正是纪相炳急于改变的处境。
纪生缘公司虽然达到一定规模,但面对整体茶叶市场的竞争,必须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在他的产业链规划中,目前茶山茶园基地的规模化建设、白茶工艺的研发、品牌白茶销售网络的规范和扩大等,都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白茶产地少、产量低、周期长,却是茶叶市场的稀有资源,他为了增加产量、保证质量,在点头镇承包了1万亩茶园。
“真正白茶投资者,自己最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茶园。”纪相炳说,要解决企业上述之困,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外,希望有实力的其他行业企业与茶企联手搞好生产加工、销售,共同推广。
而这,又需要合作者对白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离“红”有多远
“如果每个家庭的茶叶消费者,每年消费5斤白茶,我的企业产值则达到100亿元。”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品香茶业)董事长林健向新金融记者描述,他的企业规划是5年之内,做到全国500家连锁店。
品品香茶业是福鼎市白茶龙头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在林看来,福鼎如果能有10多家产值达亿元的茶企,白茶挤入业界主角之列便不是难事。
地处天津的纪相炳,在努力把纪生缘品牌白茶摆在国家各个部委的茶桌上,以此上升到国茶,拓展白茶名气。
陈兴华认为,福鼎白茶还需大力推广,受众群体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名气自然而然变大,而福鼎籍的茶企试图通过不同途径,努力把专家公认的好茶发展得更快。
江用文告诉新金融记者,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白茶作为福鼎市支柱特色产业,不仅有前景,还会有“钱景”。他还建议,福鼎白茶应充分利用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优异、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优势,提升茶业组织化程度,加大白茶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茶企融资保障体系和白茶质量标准体系,促进茶企稳步发展。同时,把白茶品质再提高,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包装。
中国茶叶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茶业种植面积186万公顷,产量135万吨,产值超过430亿元,茶叶出口量突破30.3万吨,金额7.05亿美元。2010年,中国茶树种植面积为19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为145万吨,茶叶年总产值为90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茶叶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孙威江教授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福鼎白茶未来要加强深加工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针对中低档白茶,研发白茶的保健水、化妆品等,进一步提升白茶的产业价值。白茶做强可通过强大的营销力量,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群,培养一个健康产业,让福鼎白茶成为健康产业的主体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