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网媒陕西行:聚焦泾渭
下一主题:第三届中国厦门国际茶
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可知,送礼消费确实是奢侈茶叶的主力军,预订明前茶的主要消费者也是高等院校、机关和部分企业。在这些带有“抢购”色彩的交易背后,有多少买卖是由公共财政埋单的,又有多少是变相透支公共利益为代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得不到有效监督的灰色奢侈消费越多,公众利益被侵蚀得也会越多,社会上的“仇官”、“仇腐”、“仇奢”情绪也将会越强烈。
奢侈品消费没有原罪,但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奢侈消费之风值得警惕。不仅仅是天价茅台酒和奢侈“黄金茶”,各种私人会所、天价烟、高档礼品等灰色奢侈消费,一旦大举入侵公共生活,势必以“潜规则”的形式破坏公平。如今,礼尚往来的传统之道异化为见不得阳光的利益勾兑,已经形成了一种并不健康的氛围,在客观上绑架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让他们不得不为各种灰色奢侈消费埋单。
酒文化和茶文化原本都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属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也是文人雅士抒怀写意的媒介,如今因为灰色奢侈消费而出现严重的异化,实在让人感慨。不过,所有出现在“江湖”之上的怪现状,终究都应该从“庙堂”之中求解。要想让灰色消费淡出奢侈品消费市场,关键仍在于规范三公消费,理顺财政收支的脉络。毕竟,对于天价酒、黄金茶,我们要问一句“谁买得起”,更要问一句“谁用得起”。
有网友建议从“黄金茶”的订单顺藤摸瓜,将其作为一条治理礼品经济的线索,这样的建议虽不可行,但它说明遏制灰色奢侈消费已经成为坊间百姓的强烈诉求,这也为公权力管理者和监督者提了个醒,应该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财政公开和制约机制,让各种灰色消费都成为一本明白账。只有从“庙堂”的高度来寻求“江湖”问题的病根,让规则回归规则,让消费回归消费,老百姓才能看酒是酒、看茶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