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茶文化漫谈-《中国茶文化大观》
发布时间 2012-06-06 浏览 7849 次

比如说茶王赛,两地都隆重地举行过。茶王赛的源头,应该来自古时的斗茶或茗战。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就有精彩描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寄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这首诗浪漫壮丽地描绘了武夷斗茶的宏阔场面,也道出了武夷山北苑皇家贡茶的地位。

  同样,闽台两地冲泡乌龙茶的茶具、茶艺表演,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品饮高中档的乌龙茶,两地茶人都会备好一套专门茶具。过去,最为精致的茶具是“潮汕四宝”:玉书、孟臣罐,潮汕炉、若琛杯。现在,饮武夷岩茶或包种茶,精美的紫砂壶还是必不可少的一宝。而现代的铁观音,由于向清香型发展,闻香赏色是品饮过程中不可少的程序之一,所以大多改用白瓷盖碗。台湾茶艺,用具主要有紫砂壶、龙凤杯、茶巾、茶荷、茶盘等等,当然,为了闻到乌龙茶独特的香味,还特别发明了一组高且细的闻香杯。归纳有十八道茶艺程序:恭请上座、焚香静气、火煮山泉、春江水暖、鉴赏佳茗、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孟臣淋漓、提壶灌鼎、凤凰点头、若琛初浴、对饮成双、天地合一、珠联璧合、奉茶敬客、喜闻幽香、细品佳茗。

  据说,闽南茶乡的某些茶歌,和台湾的词曲完全一样。多为七言四句一节的闽南方言歌曲。另外,婚姻茶俗、敬佛茶俗等方面,闽台两地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1937年的《安溪茶叶调查》一书中载:“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早年,台湾老人家也时常拎着小茶壶到外串门聊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台湾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先大陆一步地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功夫茶品赏。

茶道还是茶艺?

  心态茶文化,就是对茶的精神认识及价值观念,这是从饮茶的物质、行态文化上升至哲理高度,也是茶文化的核心与最高层次。

  谈到这个方面,大家都会想到日本的茶道,即和、敬、清、寂。从术语的概念上讲,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茶道、茶艺、茶德、茶礼等等提法。古人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另外,古时的茶文化,常常是一种人文观的茶文化,多在“儒、道、禅”。而如今,茶已是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与健康饮品,所以,我个人认为“茶艺”的说法,也许更合于中国现代茶文化的意境。

  而从闽台两地茶文化现状来看,也以称茶艺的居多。中国江浙及江浙以北,对茶艺的概念则淡化的多。已故的浙江农大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的主张是:发扬茶德、妥用茶艺。

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自然在大陆,然而“茶艺”一词,最早却现于台湾。1978年台湾茶文化复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建议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时,使用“茶艺”一词,于是有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协会”等组织协会。而后各种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也被广泛接受。后来传播到福建及大陆其他地区,尤其吻合福建的功夫茶文化

以“和”为主的茶文化精神

  1982年,台湾的林荆南教授将茶艺的基本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个字,即是: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然而这四个字单单从字面上讲,让广大普通百姓很难一下联系到茶,必须对这四个字做具体解释。所以后来,台湾的范增平先生又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是:和、俭、静、洁。其中含义不难理解。

  在祖国大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回归,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总结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如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的《茶文化浅议》中,则明确主张了“茶德”的提法。即:廉、美、和、敬。

  而另外一些专家则提出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或“清、静、和、美”“静、正、清、圆”四字表述。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茶礼或中国茶道的概念。我在拙作茶文化小说《铁观音》中,则按安溪习俗描述了茶艺的“礼、纯、雅、和”精神。

  总而言之,概念的归纳虽不尽相同,主体精神还都是接近与相通的。特别是大陆与台湾,许多学人都提到了“和”字,这是中国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和的内涵非常丰富,意味了天、地、人,意味了宇宙万物有机统一与和谐。我个人认为,“和”应是中国茶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应该加上内省的“正”或“清” 字。

普洱茶,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