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以前,香港老茶庄老茶人对普洱茶的概念是一定要入仓的且不重视年份,如果不好喝,儘管时间怎麼久都是不适合品饮的。在香港老茶庄贩售普洱茶,很多都是将外包纸与内飞拆下,不管年份与品牌。即使现在,老茶人仍然如此认为;「云南所生產的茶品只是半成品,必须要经过适当的仓储,才能產生普洱茶真味,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湿仓茶品的概念,不只源自於香港,也成就与定义於香港。
四、湿仓与渥堆熟茶
2001年以前,所谓普洱茶品饮文化与资讯全来自香港仓储概念,港、澳、台品饮普洱茶即以香港湿仓茶为主,只是茶品在仓储程度上的差异。如上述所言,渥堆熟茶的製程源自於港、粤人工快速发酵陈化之概念,二者在製作原理与生化分析上有雷同处,均以高温、高湿,闷的方式使其產生菌类以达内含物质快速降解、聚合作用,以改变其香气口感。经由多位专家学者分析晒青毛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并不会產生黄麴毒素等致癌物质,在摄氏80度以上沸水冲泡时所有生菌数归零,这显示普洱茶在适量品饮状况下无危害人体健康之虞。甚至,在【普洱茶中霉菌毒素之研究】(陈秋娥)一文中,直接将黄麴霉菌接种於晒青毛茶,结果在灭过菌的实验组中出现不足以致病的微量黄麴毒素;这实验证实,普洱茶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会產生致病量的黄麴毒素。
从另一角度思考,二广与港、澳地区温湿度均高,相对於北京、西安等北方、西北方乾燥气候,就算不刻意入湿仓,二广与港澳地区如果没有刻意保持乾燥(另一角度来说,就是以现代科技观念控制仓储,简称"技术仓"),随意置放於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因为溼度过高而產生「湿仓效果」。这是笔在长时间走访大陆各大城市,所得到的经验。2005年春天,笔者连续在北方停留近一个月,最后居然发现连自己都觉得从南方带过来的未入仓茶品都有溼闷味,这是让笔者难以忘怀的体验,所谓乾仓与湿仓,并非绝对而是一相对的感受。在此之后,笔者深深体会「一方土水养一方人」这句古谚,品饮者在健康无虞的前提下,以自我喜好口感选择茶品,尝试多样可能性,不需要去排斥别人的观点与口感喜好。
结语
2001年开始,笔者在网路与杂誌上推行「未入仓茶」的概念,并非反对溼仓茶,目的只是提醒消费者,喝普洱茶除了传统香港仓储之外,还有另一香气口感与概念可做选择。另一目的,因为笔者在当时已经预见普洱茶市场将会不断扩大,老茶消耗速度十分快、市场也将北移大陆传统绿茶的北方市场,未入仓茶将是未来主流茶品。
因此本文探讨普洱茶的仓储,尤其分析溼仓茶的特点,并非表示笔者完全否定与排斥入仓茶。笔者品茗普洱茶二十年来,所品饮茶品,尤其印级古董茶都是入仓茶为主。适度的调控提高温溼度能令茶品快速陈化,以及提升香气、口感。但其风险太高,并非一般消费者储存茶品所能做到。溼仓茶有其传统优势,与其品饮价值,而在现代科学检验标準之下,也证实溼仓茶并不会为害人体健康,消费者不需去过於排斥湿仓茶。每个人有自己喜好,不须因此藉以排斥或攻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