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服务机构少。茶叶生产基地大部分位于茶庵铺、杨溪桥和太平铺3个乡镇,总面积441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金融服务机构仅为农村信用社3个营业网点,工作人员有28人,信贷员仅14人。面对星形散居各处的茶农,信用社对茶叶生产与销售的资金需求难以顾及。今年以来这3个信用社仅发放贷款2838万元,其中涉及茶叶行业815万元。因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的缺乏,再加上严格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去年以来央行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影响,茶商只能采用异地借款和民间融资的渠道筹集资金。
(四)贷款周期不同步。茶叶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特殊种植业,一般茶叶生产周期为4年左右,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但银行为控制信贷资金风险,发放贷款期限一般都不会超过1年,贷款周期的不同步导致部分茶农无法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目前,农村信用社为此产生不良贷款余额300余万元。
三、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茶业产业政策性扶持力度。一是为茶叶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恶意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二是打造完整的茶叶产业链,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让投资者看到希望与前景,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到茶叶产业的发展;三是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对茶业行业进行补偿或补助,降低茶农融资成本。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基地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协会组织、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利用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合理分配收入,实现互利共赢。一是在经济活动中要加强合同保障,维护各方正当权益;二是根据各方利润收益情况,采取提高收购价,发放贴息贷款,扶持农户生产等方式合理配制收入分配机制;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农抱团参与市场博弈的能力。
(三)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各方要积极帮助龙头企业通过联合、租赁、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影响力;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的培育,重点发展一二个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品牌大力推介和扶持;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实施规模种植经营,改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四)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一是在重点产茶区设立金融服务窗口,建立资金汇划、存贷款等业务一站式服务网点,为茶农提供更方便、更快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二是鼓励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网点,改变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局面;三是创新更符合茶叶生长周期的金融产品,将信贷产品扩大到生长周期的各个时期。